2007/05/29
回應〈看則影片就勃起了?〉

本文回應的是 Portnoy 的〈看則影片就勃起了?〉,請同時參照該篇文章。所謂的第一支、第二支影片指的是在 Portnoy 的文章中的順序。以下是我的回應:

第一支和第二支影片都是「宣傳」,自然會刻意強調對其有利的事實。第四支影片則是「新聞」,應該追求的是平衡報導,並且不因為報導而傷害任何人。兩者的目標原本就不一樣,不應該放在一起比較。

我也同意第一支影片中帶有自卑的成分,因為影片的作者收集了很多「第一名」的記錄,但至少我不會用不屑的態度對待影片中訴求的感覺。

再者,每個人關心的議題本來就不一樣。有人關心樂生,有人關心台灣的國家定位,當然也有人兩者都關心。第一支影片對這個社會中的某些人來說是有意義的,而且比第二支影片傳達的意義更多。用嗤之以鼻的態度說這種感覺為「自卑」,這難道不是很暴力的語言嗎?

======迴響結束的分隔線======

第一支影片:台灣加油 ! Taiwanese hero !
第二支影片:Taiwanese high school girls vs. Korean high school girls
第四支影片:樂生抗議的中天版本

我故意在自己家開火,聽說這是筆戰的準則之一。不是因為 Portnoy 那邊的迴響功能壞掉﹝他似乎才剛修好迴響功能﹞。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3:46 | 全文 | 迴響 (1) | 引用 (0)
2007/03/30
請安靜地拆開濕紙巾

兩年九個月前,我被餐廳裡擠爆濕紙巾的聲音嚇到,所以寫下如此文字

用擠壓的方式打開紙巾的包裝,是很失禮的事;如果嚇到旁人,則是嚴重的冒犯;嚇到後又沒有道歉,僅用輕微的傻笑混過,那更是一種不知如何形容的無禮行為。而作為上述三件事的受害者時,只能在擠壓造成的爆炸聲傳到耳朵時,臉色微慍半秒,然後回復沒事的樣子,繼續吃麵;禁止任何用眼神斥責的動作。
今天我又在同一家店遇到同樣的事,又有一個無聊人士不好好撕開紙巾,硬要用擠爆包裝的野蠻方法。這次我不像以前自我禁止用眼神斥責,打算狠狠地瞪他一眼。可是轉過頭去時,沒能在一瞬間找到元兇,真是可惜。

其實我從去年就開始用眼神斥責擠爆紙巾的人了。有次在壽司店的吧台,坐在我旁邊的小學生將紙巾擠爆,發出駭人的噪音,我馬上轉過頭去,用斥責的眼神盯著那位小朋友約一秒。從他後來的樣子看來,好像被我嚇到了﹝有這麼兇惡嗎?﹞;應該不會被我瞪出心靈創傷吧?

和我持相同看法的人:
在餐廳裡最討厭的聲音
安妮的皮皮狗窩 - 1002之流水帳‧用餐禮儀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2:15 | 全文 | 迴響 (1) | 引用 (0)
2006/12/21
讓人多年無法遺忘的怨言

有些話難以忘記,可能是因為有特別意義,也可能因為讓某人受用無窮,不過我這種只記壞事不記好事的頭腦,記住的話當然不會是光明正面的話。

這是 2000 年暑假,在報紙上看到的一段話:

高達九成受訪學生表示會繼續升學,其中有七成一認為高職畢業的學歷,找不到好工作。蔣乃辛指出,這顯示教育單位一再強調的「高職畢業生只要有一技之長,一樣能有很好的發展」的說法,並不符合實際。蔣乃辛表示,問卷顯示有近五成的學生是因為高中考得不理想,才選讀高職,甚至有學生在問卷上寫出「念高職死不瞑目」、「我們不要高職,要高中」的意願
註: 粗體是我加的。報導原文見〈高職師資 近三成學生不滿意
雖然當年我是把升學當成戰爭的人,自己也把高三定義成「壯大自己,幹掉別人,用同學的屍骸堆成往上爬的階梯,用同學的鮮血解渴;無力時,就高喊: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可是看到這些強烈的不滿,心理還是會有點芥蒂;明明是一樣年紀的人,為什麼會有這麼不同的處境?

所以我開始找答案。找了六年,還是沒找到。

但我也因此開始接觸 Bourdieu 的文化資本、階級再製等概念,這也是我接觸社會學時最早的切入點和關注的議題。然後我又接觸了批判教育學/論、教育社會學,也看了教改推手的書。後來因為家裡的關係,有機會看到「有笑容的高職生」,甚至最近我去新野時,也多少是懷著解答的計畫去的。

不過我還是沒找到答案,甚至有陷入迷霧中的感覺,好像處處都是問題,但處處都有答案的片段,只是收集起來後依然不成答案。

最後我只記得一段更殘酷的話:

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讓這些學生走向多年前在北城時,已經可以預見的未來?!如果真如北城的教務主任所言,國一上學期的成績幾乎已經決定了他們的聯考與分發的結果,其後的國中及後續的教育,除了強化這種成績的標籤,又能有什麼功能呢?(黃鴻文, 2003)

延伸閱讀:
關於《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
夜間部學生的程度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2:57 | 全文 | 引用 (0)
2006/08/09
心涼涼的

遲了很久,剛剛看到台灣維基人的全國性社團命名投票結果,心涼涼的。因為已經是好幾個月以前的事,本來想閉眼不管,畢竟覆水難收,但當涼意轉成火氣時,還是覺得要寫下來。

簡單來說,我討厭這次投票的結果「中華民國的維基協會」。而名稱中使用「中華民國」的理由竟然是:「因為是在臺灣地區的全國性社圑,應有中華民國字樣。」

真是食古不化的理由,現行《人民團體法》中根本沒有規定全國性社團應有中華民國字樣,〈全國性社會團體答客問〉中也有:

十八、申請全國性社會團體可否冠以「台灣」、「台灣區」、「台灣地區」為組織區域名稱?
答:可以。
真不知道提名人怎麼想的。或許是想躲避政治爭議,但當你越想逃避政治,政治就越容易找上你。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4:17 | 全文 | 迴響 (2) | 引用 (0)
2006/08/08
P2P電視的網路架構

P2P電視系列三連發,又是想好以後拖延數日才寫的。這是對P2P電視網路的一點技術研究,以下會討論到在〈P2P電視實業計畫〉中提到的 PeerCast 的網路架構。不過 PeerCast 的網路架構和我希望的 BT-like 網狀架構不一樣,它基本上還是樹狀的架構,此為美中不足之處。

傳統串流技術的網路架構是樹狀的,訊號由伺服器發出,然後直接傳送到客戶端,個別客戶端之間沒有聯繫,所有的資料都來自伺服器。因此越多人收聽/收視時,伺服器的負擔越大,頻寬使用越多,成本就會不斷上漲。PeerCast 利用 P2P 技術改善這個問題,方法和其它 P2P 的應用一樣,由接收訊號的客戶端分擔伺服器的工作,所以即使越多人聽,伺服器的負擔還是一樣,而整個網路上的總頻寬和資料流量也隨人數上漲,讓收聽更順暢。不過 PeerCast 的 P2P 技術並不是像 BitTorrent 一樣由客戶端組成網狀網絡並互相傳檔,它的架構還是樹狀的階層式架構,和傳統串流技術不同的只有一項,就是客戶端也要上傳資料給其它人。這種架構可以用一張簡圖表示:

PeerCast-Network.gif
PeerCast 網路架構﹝我叫它「逆老鼠會」架構 XD﹞

伺服器將資料傳給1和2,然後它們兩個客戶端除了收聽外,還各自把資料傳給下線1A、1B、2A、2B,然後它們再傳下去。在這個網路架構中,位階相同的客戶端之間是不交換資料的,它們的資料都來自上一層的客戶端。這個架構的確可以分散源頭伺服器的負擔,也符合P2P的定義,但只要有一個節點出了問題,它所有的下線都會受影響。例如1B的家突然停電了,那1Ba、1Bb和它們的下線都會斷訊,必須要重新找到還有餘力分享上傳的客戶端,其收聽/收視才不會斷訊。不過在經驗上它在斷線後自動找其他來源的能力好像不強,遇到問題時還是手動重新連線比較快。另外一個 P2P 廣播網路 FreeCast 也和 PeerCast 用同樣的網路架構,所以出現的問題應該也差不多。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5:24 | 全文 | 引用 (0)
2006/08/02
P2P電視實業計畫(假想)

以下文章原本是〈P2P電視的社會意義〉一文的後半段,但因為假想成分太多,所以沒放進去。不過現在發現這些假想的方案或許可以拿來回應大家〈P2P電視的社會意義〉的迴響中提到的,P2P電視會面臨的問題。當然,以下的假想仍然建立在一開始提出的想法:「打破壟斷,提供競爭」,所以不論是草根模式還是組織模式,目的都是讓消費者有更多可輕鬆轉換的選擇。以下我會偏重於打破系統台壟斷的方法,因為收視率調查的壟斷在P2P電視的收視網絡成形後,應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之後我們也會看到,即使只打破系統台的壟斷,也會改變整個電視傳播業的結構;只是我也不敢說這樣的改變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注意:以下涉及技術的部分,你或許會覺得作者好像自己也沒搞清楚。沒錯,我的確還沒把技術的細節搞得很清楚,因為這實在不是我平常涉獵的範圍,而且目前還在硬食一些似懂非懂的文件中。)

草根模式的P2P電視

「草根模式的P2P電視」的意思是完全在分享、開放的精神上建立的P2P電視網絡。當然,它使用的規格和通訊模式也應該是開放的。目前已經有許多P2P電視的軟體出現,例如 ppstream、tvant 等等,而壓縮技術和傳播技術上也有現成的 open source 資源可以使用(我現在腦中想的是 ogg Theora/VorbisPeerCast),這些資源也已經有大大小小的使用社群,甚至頻道列表出現(如 PeerCast 的 Yellow pages)。所以在技術上沒有問題,如果有人想做,或許明天網路上就多了一個你想看的頻道也說不定。

既然技術俱備,要取代台灣各地的系統台欠的就只是訊號源和一個收集訊號源的目錄了。目錄可以由一個人或一個建立在網路上的社群來建立,但訊號源的部分比較麻煩,需要等到有人自願放出來才可以。但限於大部分人擁有的頻寬不大,而且利用P2P來傳播電視頻道內容仍屬非法的情況下,自願的人或許不會太多。所以草根模式的P2P電視要成功,可能還是要有一群持「不合作主義」的有志之士出來運作這場改變電視業結構的革命才有希望。再者,Wenli 提出的問題:「大多數人仍然預期使用電視螢幕來收看」,草根模式並沒有辦法解決,因為草根模式不大可能發展出可以讓收視戶直接在電視上收看的模式,因此草根模式下的P2P電視應該還是離不開電腦,這是普及化的一大障礙。

不過用草根模式來建立初期的P2P電視網絡,先由技術領先者或科技重度使用者來測試、調整,並小規模推廣來累積經驗;簡單來說就是先有一段 beta 期。如此或許是在利用組織推廣P2P電視之前,一個良性的發展階段也說不定。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5:57 | 全文 | 迴響 (6) | 引用 (1)
2006/07/29
P2P電視的社會意義

如果要說P2P電視能對社會做出什麼改變,我會用八個字來說:

打破壟斷,提供競爭

目前台灣的電視環境中有兩個壟斷,一個是系統台對收視戶的壟斷,另一個是收視率調查的壟斷。有線電視系統台在多年前的整併中,全台灣基本上確立「一區一家」的經營模式,造成系統台可以壟斷當地的收視戶,而收視戶也失去選擇的權利。我認為這種壟斷就是系統台敢任意插播廣告(蓋台)、跑馬燈,甚至突然改變頻道位置的原因,因為收視戶沒有其它的選擇。再來,A.C.尼爾森對台灣收視率調查的壟斷也是一個問題。當A.C.尼爾森的報告成為電視台唯一的收視率資訊來源,而收視率又是電視台謀生的重要工具時,這份報告的力量便可稱為「天威」了。日前公共電視的紀錄片《有怪獸》中提到社會各界對這份收視率調查的質疑,也有學者指出A.C.尼爾森的樣本戶中,中低階層的觀眾有過度代表的現象[1],造成收視率調查由較小的一部份的人左右,間接影響台灣電視節目的走向。可是沒有人有改進收視率調查的方法,因為A.C.尼爾森已經壟斷了整個市場。

面對壟斷,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競爭。而對上述兩樣對台灣電視市場的結構性壟斷,依附在網際網路上的P2P電視有可能就是打破壟斷局面,引進競爭的最佳工具。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6:56 | 全文 | 迴響 (9) | 引用 (2)
2006/07/22
從孔廟的會議回來

7月21日晚上去參加在台北孔廟明倫堂舉辦的會議。之所以稱之為「會議」,是因為還沒開始市府方代表和原貌派人士(這是個權宜性的稱法)兩方就為這場會議到底是「施工說明會」還是「協調會」吵了起來。既然不知道是什麼會,那就稱它為「會議」吧。

或許應該先說明我出門前瞭解的情報和預期聽到的事。出門前我已經知道孔廟正面庫倫街側的萬仞宮牆不會被動到,而西側大龍街上的黌門也不會動到,但該側圍牆將從2.2公尺降低到1.2公尺。大龍國小的校舍好像要改建,而保安宮鄰聖苑方面則不大清楚到底要怎麼改。因此,我預期知道的事情有(1)圍牆的爭議到底在哪裡?(2)大龍國小打算怎麼辦?它應該被認定為古蹟嗎?(3)鄰聖苑怎麼改?

我應該算早到的,但我還是坐在比較不起眼的位置。當我進到明倫堂會場時,市府代表已經準備好投影機了,可是我才坐下沒多久,原貌派人士便在舞台上展開一些紙,可能是連署名單,這些紙把放在舞台下的說明蓋住了。同時大螢幕上也被貼上寫有「反對大龍峒文化園區更新計畫—破壞古蹟—」的黃布條,正好遮住投影畫面的下緣。然後雙方就開始激烈的爭執,台上台下吵成一團,情緒性的叫罵也出現了,反正就是很亂。因為這時有不少人拿出攝影器材,或許等一下就會有人放出影片也說不定,所以就不詳述。

上述的事件結束後,有人喊出「不是受邀參加的人就出去」的話,我從附近的耳語中得知這是他們怕有外地人被動員來支持市府派。真是糟糕,我是大安區來的(和大同區差一個字 XD),似乎不大受歡迎的樣子,而且前幾天在MRT板也聽過類似的事,當事人的下場不大好,所以我還是得小心一點。接著有人對市府代表準備播放的投影片有意見,結果市府方面也說現在大家的心情可能看不下去,所以不放了。既然不放了,那我來這裡幹啥啊?這時我對原貌派的同情已經歸零,正好讓我以更中立的角度來聽。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5:58 | 全文 | 迴響 (9) | 引用 (0)
2006/05/02
傳統媒體在網路複製影響力

※ 這是在〈做網摘的價值判斷〉的回應。有點離題,變成討論媒體影響力了,所以可以拉出來自成一篇。稍作刪改以適應獨立成篇的行文章法。

扁平化並不等於與平均有關的概念中的任何一項,它指的是地位和影響力的拉近,而網路拉近地位和影響力的原因是它的的開放性。在網路以外的媒體世界,影響力靠守門員、發行量、傳播機構的經濟資本等等稀有或是私有的因素決定,而在網路上這些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心力的投注。因為投入的心力有差別,影響力自然也有差別,當然也不會有「均富」或「均貧」的現象。

但這只是理想的狀況,實際上網路以外的媒體也在前進網路,他們挾著過去靠守門員、發行量、經濟資本等建立起的影響力在網路上吸引讀者,繼續擴散他們的影響力。請注意,不論規模大小,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都在同一塊餅﹝讀者﹞上競爭。對讀者來說,傳統媒體早已擁有知名度、公信力、說服力、影響力,這對前進網路的傳統媒體來說是繼承來的先天優勢──這可以被理解成文化資本。這些先天優勢讓他們比較容易被連結和閱讀,而連結和閱讀不就是網路上決定地位和影響力的關鍵?。但相對的,其他網路原生的媒體﹝很大一部分是個人經營的﹞都沒有傳統媒體的優勢,所以地位和影響力較低。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1:30 | 全文 | 迴響 (1) | 引用 (0)
2006/04/23
談英語雙峰與英語等於競爭力之論

世人輒論英語成就的雙峰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英語的「教材教法根本沒有考慮到弱勢團體」,另一個是國中英語教科書的難度增加。而英語雙峰現象的後果,他認為會造成英語成就不佳的學生在未來喪失競爭力,這個論點也相當程度地符合當前社會大眾普遍的想法。只可惜,大眾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推論也經常短淺,以致於討論焦點僅僅集中在英語雙峰現象,而忽略更核心的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英語雙峰現象是不是整體成績雙峰現象的一部份?目前已經發現國中學測的成績也出現雙峰現象,如果整體成績朝高分與低分兩群發展的現象是造成英語雙峰現象的原因,那討討論的焦點就不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而是如何提高學生整體能力的問題。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6:38 | 全文
2006/04/20
陽明山纜車北投山下站工地現場

聽說爭議一堆的陽明山纜車開工了,下午便去位於新北投公園的工地現場看一下狀況。北投山下站的工地在原來溜冰場的位置,圍籬圍掉了五分之四個溜冰場,只留下北側的通道連接東西兩座橋。從拱橋上看不到圍籬內的狀況,在觀察地形後,發現旁邊山頭圖書館工地旁的孫文銅像後方[View image]有個隱密的高地,便繞到那個最佳監工地點觀察圍籬內的狀況。

圍籬內的情況看起來很平靜,溜冰場的設施已經被拆除,工程機具也準備好了,但似乎還沒開始開挖地基。山坡上已經被挖掉一些表土,但他們應該也不會挖太多,因為山崗上還有圖書館。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1:24 | 全文 | 迴響 (2) | 引用 (0)
2006/03/06
台北畫刊越來越糟

這七年來的台北畫刊一年比一年糟,從上次改版後更是沒有好東西,已經淪為台北市政府政令宣導和粉飾太平的刊物了。今天又逛到它的網站,這才注意到台北畫刊2005年12月的內容還出現「蔣爺爺,好!」這樣的標題。二十世紀都過好幾年了,竟還出現這種1960年代的八股標題,不知道負責編輯的人腦筋是不是化石?摘要如下:

蔣公?誰是蔣公?翻開中國現代史的扉頁,不論是海峽那一岸、那一邊的華人,無人不識、無人不曉,連他的兒子、孫子、老婆、媳婦,也都朗朗上口;但是曾幾何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人身影早已遠離,威權色彩也已褪去,回顧來時徑,就讓我們跟著蔣公與夫人宋美齡的足跡,看看除了豐功偉業外,還留下那些歷史資產、佳餚美饌讓我們瞻仰懷想。
﹝對了,他忘了挪抬,大逆不道啊 XD﹞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5:33 | 全文 | 迴響 (3) | 引用 (0)
2006/02/24
[轉貼][串連][推到爆]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

茲轉貼由 Portnoy 發起的向聯合報抗議,並要求其向精神疾病患者道歉的文章: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Portnoy有事相求,拜託大家!)

延伸閱讀 (by Portony):
又見大媒體歧視弱勢 精神障礙家屬至聯合報抗議
[立報]媒體講不聽 心障者登門抗議
污名與道歉

順便實驗一種新轟炸法:eMule/eDonkey Bomb
請下載這個檔案並放進 eMule/eDonkey 的分享資料夾
[eMule Bomb][Microsoft][Windows][Office][Adobe][Photoshop][Ulead][RO][zhime][gundam][ARIA][azumanga]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htm

或用ED2K連結:[eMule Bomb][Microsoft][Windows][Office][Adobe][Photoshop][Ulead][RO][zhime][gundam][ARIA][azumanga]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htm

我還沒去想 eMule Bomb 在道德層面的問題,而且我也覺得不會成功,所以多想也沒用。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9:13 | 全文 | 引用 (1)
2006/02/20
碑文的語言政治

近日媒體對高砂義勇隊紀念碑的事吵得很兇,而藍色的台北縣政府似乎對碑文使用的語言有很激烈的意見,縣長周錫瑋說:「這裡是中華民國領土,不是日本領土,碑文應該使用本國文字,內容也不恰當。」(中央社 2006-02-19 19:20)。可見這次的事件中也有語言政治的身影。不知道周錫瑋在說「本國文字」時,心中想的是「國文」還是泰雅語文?

在不同語言相互競爭牴觸時,如果不能同時呈現多種語言,最好的方法是協調出一個最適合、最合理的選擇。在這個案例中,最適合的應該是泰雅語文,其次是日文,最後才是目前台灣通用的漢文。

泰雅語文作為最佳選擇,原因是立碑處烏來是泰雅族的居地,即使紀念的對象並不限於泰雅族,以立碑地使用的語言書寫碑文,應該是最經濟合理的選擇。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1:01 | 全文 | 迴響 (5) | 引用 (0)
2005/12/02
語言平權,兼論華語不是敵人

十月底在批踢踢的 TW-Language 板上有人PO了一篇針砭板上迷思與邏輯謬誤的文章,也指出板上的傾向特定語言的沙文主義。他質疑:

難道 我們不曾從被壓迫者的角[sic]出發
誠心接納每一種語言 甚至是鄉音??
這篇文章在推文中引發激烈的討論,也有兩篇回文。在原PO下的推文討論中,有出現「台灣語言一致的敵人是北京語 沒啥好自負的」這樣的說法。我看了有點不爽,所以在他後面質疑「請問以北京語為基礎的台灣華語也是敵人嗎?如果是,以華語為母語(L1)的人該怎麼辦呢?」。這是煽風點火的質疑,因為我想激起筆戰的氣氛,好將一些能見度相對較低的意見引出來。因為快殺起來了,所以討論串被板主制止,我也沒去回我煽起來的火,有點可惜。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7:52 | 全文 | 迴響 (11) | 引用 (0)
2005/12/01
創用 CC:簡單授權‧輕鬆使用

目前台灣推廣 Creative Commons ﹝創用 CC﹞的主要單位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 Creative Commons Taiwan。它的網站上有一句宣傳標語「權利不變‧創意無限」。這句話明顯是從著作權人的立場出發,而且簡潔有力,應該是推廣CC授權的利器。不過CC授權的推廣,除了著作權人這一方,使用人﹝被授權人﹞這一方的推廣也應該顧到,不然著作權人即使採用CC授權保留部分權利,使用人如果不清楚什麼是CC授權,也不清楚怎樣才是合理的使用,他們很可能會選擇不用,畢竟「不做不錯」。這樣一來,CC授權的美意便打了折扣。因此,我門需要一句站在使用人﹝被授權人﹞立場的口號,把創意公用尚未飽滿的一環補起來。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0:51 | 全文 | 引用 (0)
2005/11/29
關於美感與價值觀的展現

在 Wenli 的〈輕視影像的社會,會受到影像報復〉中寫了迴響,迴響中提到「美感」。不過 Wenli 提醒:「基本上美感這種東西很難要求,何況你的王道不一定是我的王道,那是很個人主觀的東西」,所以我開始想一個辦法在個人美感與尊重他人價值觀之間取平衡點。

最近幾年我都是盡量小心,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也同意不同的文化中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身為對方文化﹝即便是個人的﹞的外來者,我應該保持小心、尊重的態度,並且避免用自己的刻板印象看待他人。這是從人類學家那裡我學來的相對主義。可是生活上總是會遇到差異甚大的人,以美感而言,有些東西真的讓人認為一點美感都沒有,這時相對主義還適用嗎?還能用「文化差異」來解釋嗎?之前我用「信念」逼自己用相對的角度看待,逼自己相信文化差異,但是這麼做很勉強自己,而且不尊重自己的價值觀;沒必要為了別人的價值觀放棄自己的想法吧。

最後我想到一個方法:把「私人」和「公眾」的場域分開處理就好了。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7:44 | 全文 | 迴響 (4) | 引用 (0)
2005/11/04
「保變住六之六」在什麼地方

前一陣子「保變住六之六」是件吵得很兇的環評案件,但好像一直都沒有喚起台北市民的注意。其實我也多少注意到這個案子,可是對它的了解一直都不夠,只知道這是很大的山坡地開發案。今天無意間又看到關於這個案子的消息﹝其實已經是舊聞了﹞,所以稍微研究了一下。研究時發現幾個滿大的問題:「保變住六之六」的地點不明,網路上也找不到相關地圖。

我認為這個問題足以讓一件原本可以引起重視的重大市政議題,變成大多數市民都搞不清楚的抗爭事件。這樣倒是挺可惜的。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8:42 | 全文 | 迴響 (2) | 引用 (0)
2005/10/22
所謂永遠的反對黨

常有人自稱,或是自許為「永遠的反對黨」。不過永遠的反對黨有兩種,這些人是哪一種呢?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7:56 | 全文 | 迴響 (1) | 引用 (0)
2005/09/17
不應繼續出現的廣告

在捷運公館站看到這個燈箱廣告:

CIMG2648.JPG

這個廣告的訴求,已經被指出是用「自以為優越的錯覺來描述竟成了湄公河畔的悲傷故事」。不過這樣的抗議似乎沒有傳到那些媒體的耳中,或是他們聽而不聞,大大的燈箱廣告依然在捷運站,一邊行銷,一邊展現其傲慢。

還是聽聽新移民女性和進入田野的學者的發言吧:
「湄公河畔台灣囝仔」背後的傲慢 (by 陳凰鳳)
正在興起的跨國托育俱樂部: 看「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的胡扯 (by 王宏仁)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2:18 | 全文 | 引用 (0)
2005/08/17
發生在頻道表的換照事件與有線電視的結構性問題

大約兩週前新聞局沒通過幾家電視台的執照,讓這些電視台在八月三日從我家的頻道表上消失之後,陸陸續續引發一連串關於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媒體與閱聽人關係的討論,最近連外國人也來參戰了。不過這些討論的主題大多是很大的題目,處理的是社會規模的事情,小規模的現象倒是少見討論。所以我就稍微記錄一下這兩週來在我家的頻道表上發生的事,或許可以在巨觀的討論中補充一些微觀的觀察。然後再從這些觀察發展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不過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只是個愛看電視的人。雖然做了些功課,臨時惡補還是有很多疏漏,所以下文中可能會把一些事情想得太簡單。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4:34 | 全文 | 迴響 (7) | 引用 (5)
2005/06/29
Blog 封建體制,以守門員名之

六月十五號的《數位時代雙週》,封面斗大的「Blog」說明接下來的兩週,這期的《數位時代雙週》會在台灣的 blogsphere 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住在台北,從去年底開始 blogging 的 Aphimily 也在捷運站旁的誠品買了一冊,但讀到專題的最後最後一頁〈Blog 仍需要「新」守門人〉(p.79) 時,Aphimily 拿起 Oliver Kahn 當封面人物的 Shoot Monthly 壓住這一頁,轉身寫下〈封面與驅邪〉。

「其實聯合和中時只是想從 blogsphere 找些免費的稿源。簡單來說,就是作無本生意。」Aphimily 用一慣輕鬆卻有調理的語氣說著。「大部分都是聯合線上的發言,中時看起來只在旁邊附和。但既然他們被放在一起,那就一起料理吧。」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9:16 | 全文 | 迴響 (11) | 引用 (5)
2005/01/15
簡略解釋美國兩院制的起源

※ 這是在批踢踢的 historia 版回答美國兩院制起源的文章,稍微整理修改後放在這裡。本文中的共和皆為英文中的 republic,民主則為 democracy。因為是照上課的印象和臨時翻百科全書寫的,應有疏漏之處,雖然已經回頭對照課本補充訂正,還請學有專精的先進指正。

以前上課時有提過美國的共和制是參考羅馬共和制度制定的,而羅馬共和制則接近亞理斯多德的政治理論。

下圖【】內為羅馬共和中相應的制度,[] 內為亞理斯多德的理論: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7:50 | 全文 | 迴響 (1) | 引用 (0)
2004/12/13
權宜性的台灣族群分類

※ 一年多前寫的族群分類,挖出來OP一下。目前還沒有修改的打算,也就是我對這個分類還算滿意。原文在此。不過那篇文章中關於語言的分類我已有新的看法,所以語言的部分只能當記錄了。

或許會有人說「台灣很小,為什麼還要區分族群」。我對這種說法的回應已經寫在〈台灣不小,兼論正視差異〉一文內。既然我們應該要正視差異,就得找出一個堪用的分類法,而這種分類法必定是「權宜性」的。所謂「權宜性」的分類指的是「我們知道這個東西不大好,也可能把事實過於簡化,但『不能不用』這個東西,不然事情可能會更麻煩」的分類。所以雖然這個權宜性的分類法忽略了許多人與人之間細微的差異,還是希望這是個堪用的分類法。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7:00 | 全文 | 迴響 (2) | 引用 (0)
2004/11/19
軟文章

我想我寫的政治類文章是沒什麼市場的,太軟了,比較適合泡一杯茶慢慢讀。可是我的風格就是這樣,我沒辦法去寫文句中帶有﹝我認為的﹞不文雅詞的文章,所以我也不會在文中引述有這樣詞句的文章。我沒辦法寫語氣咄咄逼人的文章,因為那不是說服人的方法,也不是值得鼓勵的文體。

我很講究文章的邏輯,講究在文章中把我的想講的事情井井有條地說出來,所以我需要多一點空間來表達我的想法。可是批踢踢的推文機制沒辦法把話講清楚,為了回答一個人而另開一文似乎又浪費版面,這讓我常常陷入兩難的局面。

除此之外,我更重視別人懂不懂我的文章。讀得懂當然最好,讀不懂沒作聲我就當不知道,但當有人說讀不懂時,我會想辦法解釋到他懂。可是我覺得我的文章應該不會太難懂,倒是推文常常要把很長的話濃縮成一兩句,可能比較難懂。剛剛有人在我推文之後寫「樓上的我不知道你在推什麼」,然後這篇文章又被轉到別板,令我有點受辱的感覺。所以我更努力地用推文解釋之前的推文,但因為推文講不清楚,寫完後對自己的回答還是很不滿意。因此我在考慮以後推文都寫成文言文,省空間又能充分表達想法,王道也。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6:16 | 全文 | 引用 (0)
2004/11/15
敵國的中華文化?

※ 這是在《老貓學出版》中對〈如果中國是敵國,那我們該拿中華文化怎麼辦? 〉的迴響,但是寫得太長,怕被誤以為要開戰,所以改了又改,只剩下最上面的一部份而已。原本太長的迴響可以用 trackback 來討論,但是作者另有考量,所以不便引用。而且我也想維持11月14日的純粹性,所以只把文章用草稿存著。但是作者的迴響讓我發現我好像寫得太含蓄,該講清楚的東西都沒講清楚。不過含蓄的結果或許被誤以為是個「自己爽」的主張,看來我得把我的想法說清楚。可是要解釋的話,又怕在別人的網站帶起煙硝味,令人躊躇再三。可是「事起即烽火,何處藏煙硝」,只好在自家點煙了。以下不提到作者,所以作者的名字都用「[作者]」代替,等到不便引用的原因消除了再改回來。

※ 2004/11/18 現在應該可以送出引用了。內文中作者的名字也改回來了。

老貓提的問題是一個值得深入省思的問題,但是引用的獨派觀點可能也有所偏差。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的獨派都抱持把中華文化﹝個人偏好「漢文化」,但這裡先跟著用﹞全部丟掉的想法,反而是持「台灣文化包含中華文化」的兼容觀點比較多,也比較有說服力。所以這裡的引用可能有點以偏概全,引人注目卻模糊了後面老貓的重點。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0:10 | 全文 | 迴響 (4) | 引用 (0)
2004/05/10
讀遠見,長短見:評〈消費品味南北大差異〉

日前出刊的《遠見》雜誌中登載〈消費品味南北大差異〉一文中,認為台灣北部與南部有不同的消費品味及消費型態,並用東方線上的調查輔以業者的經驗,用流暢的鋪陳道出台灣的南北差異,推及政治和社會的差異。並引述「社會觀察家」的說法,期望不要再把南北問題泛政治化,而應該努力縮短城鄉差距。但是,在記者看似條理分明敘述下,整篇文章卻充滿了以台北看天下的狹隘觀點,以及在北部(台北) / 南部的對比下隱含的歧視心態。

這種心態,在文章的引言中對於北部人與南部人描述中,記者用「個性獨立、比較國際化」來形容北部人,另一方面卻用「直率、熱情、不服輸」來形容「南部鄉親」,就已經透露了一些端倪。在文中出現「北部」與「南部」並陳的時候,記者的遣詞用句再再顯示其對「北部」的讚揚與對「南部」偏見。而綜觀整篇文章,記者都用明褒暗貶的語調來描述所謂的「南部人」,藉由這種方法在表面上肯定「南部人」,卻也讓文中所謂的「北部人」產生自我肯定的優越感。另外整篇文章都沒有「北部」及「南部」的明確定義。「北部」有時看來是指濁水溪以北,有時看來是新竹以北,但大多數例子看來其實是指「台北」而不是「台灣的北部」。至於「南部」則看不出明確的定義,只有在一些地方舉出「高雄」作為整個「南部」的代表。而在記者這些帶有偏見的前提與模糊的定義下,整篇文章忽略了人會因不同的生活型態與人際網絡發展出不同的消費型態的行為,而將量化的調查和質性的訪問做出錯誤、帶有偏見的解讀,也透露出記者對所謂「南部」的歧視與所謂「北部」的優越感。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9:33 | 全文 | 迴響 (4) | 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