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5年的「去中國化」
這一年來,曾經很熱門的「去中國化」一詞漸漸變得少見了,從下表的統計數字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什麼呢?如果從「去中國化」的源頭來看,我曾經提出「去中國化」一詞是「一個抒發緊張情緒的管道。使用這個詞的人在文化上感覺自己的地位﹝例如文化、語言上的優勢﹞在現在的社會氣氛受威脅,所以就用「去中國化」來指控漸漸崛起的「本土化」勢力」。所以這個詞的使用量減少,或許與緊張情緒的紓解有關。而紓解的藥方則有幾個可能,像是2004年底泛綠未取得國會多數席次,2005年初新任行政院長轉變對台灣正名政策的方向,2005年三月中國制定反分裂法,甚至是找到另外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例如李濤等人的「公義」等等。如果我再進一步去分析「去中國化」出現的上下文以及使用的方法,例如正面用法、負面用法,應該可以得到比純量化統計更清楚的圖像。不過我滿懶的,只要沒人逼我一定不會動手,所以請不要期待任何進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