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05
我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勢力重組

在我的這個街廓,也就是由臺北市的四條幹道圍起來的矩形區域,如果把街廓中和幹道兩旁的便利商店都算進來的話,在福客多「加盟」全家前,三家主要的便利商店在這裡幾乎呈鼎足之勢。在合計14家便利商店中,7-11全家各有五家,剩下四家是福客多。其實在一兩年前,在南側的幹道上也有一家短命的福客多,此時三家便利商店各有三分之一的數量。但這家福客多開沒多久就關了,所以又回到原來的5:5:4狀態。而在地理分布方面,7-11佔據街廓的北半部,全家和福客多大部分的店面在街廓的南半部,但在北邊都還有一家。

自從福客多加盟全家以後,清空店面的福客多的玻璃窗都被報紙貼起來。當這些報紙被取下時,就是新主人進駐的時候。但這四家福客多只有一家加盟全家,其他三家在關門兩個月之後,有兩家的店面被7-11接手,剩下的那一個到現在還沒有任何動靜。

先從街廓西南角的福客多開始談起。這家福客多在我十幾年前搬到這裡來的時候就有了,位置優良,就開在一個公車大站旁。附近有傳統市場和大學的推廣教育部,最近幾年還有新設立的國中。在現在這家7-11出現以前,全家對這個角落的野心就沒有停過,最早在附近的巷弄裡﹝話說這個「巷弄」可是清朝古道,還有個在房地產業界很好用的名字﹞開了一家,後來在更靠近幹道的一家雜貨店關門後,全家就搬到雜貨店的店面。原本以為這家全家會順勢搬到幹道上的原福客多店面,但他完全沒有動靜。直到一月中,原福客多店面的報紙被取下,騎樓圍上很熟悉的白木板圍籬,果然沒多久7-11就開幕了。

另一家在捷運站旁的福客多也沒有加盟全家,可能是因為它離另外兩家全家太近了。雖然這兩家全家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它門在另一個街廓﹞,但它們離這家捷運站旁的福客多都不到兩分鐘的路程。或許因為這樣,所以這家天花板超低的店面就被7-11接手了。有趣的是,上述兩家新7-11都在屈臣氏隔壁。

而在兩個捷運站中間的那家福客多,可能因為它的對面就是全家,這家福客多沒加盟就關門了。而它又剛好在兩家7-11中間,所以7-11大概也沒興趣接這個店面。所以在店面空了兩個月之後,一月時由萊爾富進駐。這是萊爾富在這個街廓的第一個點,和另一家開在大學裡的店一起把萊爾富在大安區南邊的洞填起來。但跟7-11和全家比起來,萊爾富在這附近的分布還是很稀疏。

唯一加盟全家的福客多在街廓中心偏東南的巷弄中,離附近的便利商店都有點距離。雖然它和南邊的另一家全家﹝大約十年前是統一麵包﹞互相可以看到招牌,但大概還是可以開下去吧。

剩下的一家福客多在街廓的西北角,應該是那裡最早的一家便利商店,但在我的印象中生意好像不大好。後來正對面很克難地﹝屋齡不知道幾十年了﹞開了一家7- 11,附近的統一麵包則改成萊爾富。我不知道它關門的原因是什麼,總之這個店面現在還沒租出去。但這裡的幾棟房子屋齡都很高了,該不會正在準備改建吧?

而在最近兩三個月的整併後,現在這個街廓中的便利商店勢力分別是:7-11七家、全家六家、萊爾富一家,我比較喜歡的7-11在這個街廓小幅領先全家。但是,因為我平常消費的那三家便利商店﹝7-11兩家,全家一家﹞都沒有變化﹝人事變化卻很大﹞,所以對我都沒什麼影響。而萊爾富新開在大學裡的那家店,雖然持學生證有打折,還有賣莫名其妙地大罐的冷泡茶,但還是敵不過就在教室樓下的販賣機,殘念。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1:01 | 全文 | 引用 (0)
2007/02/19
紛散的烏桕紅葉

二月的第一天,經過公園的西南角時,在葉子幾乎落盡的烏桕上,發現一小叢紅葉。不知道是天氣的緣故,還是有什麼執念,這叢紅葉到了二月還掛在離地兩公尺多的樹梢。站在紅葉底下抬頭向上望,紅葉、樹枝,用傍晚的天空當背景,交織出紛散的畫面。

紛散的烏桕紅葉

附近還有:
榔榆、印度紫檀〈冬天的公園,夏天的公園
構樹、黃連木〈走進森林公園的西南角
以及「時間」〈1999 的公園西南角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2:00 | 全文 | 引用 (0)
2007/02/11
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最初校址之考察

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就是現在台北市立金華國中的前身,創立於1937年3月15日。現在金華國中的校史記載該校最早的校址「在臺北市內江街二號(即國立臺北護理專科學校現址)」,似乎有誤。

國立臺北護理專科學校已於1994年8月改制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而該校的校本部也早在1986年2月遷到石牌的新校地,留在內江街的則是城區部,正確的地址則是內江街89號。這塊地在日本時代的地址是西門町三丁目11番地,第一個使用它的學校是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就是今天的 市立中山女高。根據1962年版的台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教育篇‧第廿一項‧台北市各中學之沿革及現況》,1937年3月15日台北市立家政女學校創校之時,校舍就設在這裡。但是我在更早的資料中找到不一樣的記載。

新道滿編,1938年12月發行的《臺灣市街庄名の讀み方》[1]的附錄〈臺灣官衙學校所在地一覽〉中記載,台北市立家政女學校的所在地是「臺北市東門町五」 (附錄P.60),而臺北市旭尋常小學校﹝今市立東門國小﹞也在「臺北市東門町五」(附錄P.65)。這說明台北市立家政女學校最早的校址不在西門町,而在另一邊的東門町。另外在1946-1958年間與東門國小共用仁愛路校地前,該校在創立之時就已經使用過東門町的校地了。在這個附錄中,台北第三高女已經搬到上埤頭,由此推測作者的資料晚於1937年7月。而作者的序文寫於1938年9月,所以這些資料的時間應該也不會晚於1938年秋。但從其它日文舊籍中,我沒有找到家政女學校遷入西門町前第三高女校舍的確切時間,也找不到在三高女遷出後,家政女學校遷入前這塊地的用途。能從這些資料中得到的資訊只有:

  1. 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創校後一年仍和旭尋常小學校共用東門町的校舍。
  2. 臺北第三高女搬到上埤頭後,西門町的校舍曾閒置一段時間。

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後來遷入西門町前第三高女校舍,1944年遷入福住町校地﹝今新生南路二段32號﹞並改名「臺北市立商業實踐女學校」,原有的校舍由前一年遷入的臺北第四高女接手。戰後該校又改名「臺北市立初級女子商科職業學校」,1946年遷回仁愛路與東門國小到1958年8月才遷回新生南路原址。而在1946到1958年間,使用新生南路二段32號的機關是台北市立大同中學。市立大同中學原來是日本人的私立學校,創辦於1935年,戰後由台灣人接辦,為私立大同中學。1946年4月由台北市政府接辦,校址從大龍峒今啟聰學校搬到今天仁愛路上的幸安國小。1947年11月高中部遷入新生南路原市女中校舍,1950年初中部也搬到這裡。後來市立大同中學的規模逐年擴大,校舍不敷使用, 1958年7月大同中學遷至長春路現址的新校地,新生南路原址則馬上由更早以前的主人台北市立女子中學接手。1968年改為臺北市立金華女子國民中學,為該校冠上「金華」校名之始。

新生南路二段32號的設施似乎也曾當做台大學生宿舍。關於白色恐怖的口述歷史中,有受害人提到1950年在新生南路台大宿舍被捕的事,並說明「就是現在金華女中」[2]。

附帶一提,在日本時代家政女學校屬於實業補習學校,在日本時代關於台灣教育的書籍中,實業補習學校並不像高等學校、實業學校一樣有各校的資料,只有分年度或分地區的統計資料,因此無法考察各校的詳細資料。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9:19 | 全文 | 迴響 (7) | 引用 (2)
2007/01/30
大安森林公園的四季

要在一個地方實實在在地待滿一年,才有可能對當地的四季有所瞭解。在去年以前,我對大安森林公園的印象只有夏天和冬天兩種季節,自云:生命中只有兩個季節的人。當然,以前並不是沒有對這個公園的四季經驗,只是時間久遠。當時樹未長成,我自己對樹木也尚未開竅,以致還沒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就失去春天和秋天了。因此,直到2006年的秋天前,我對台灣欒樹開花時的盛況一直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以為它會開出梅花、櫻花大小的花朵,完全沒料到台灣欒樹會開出如此細碎的小花。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3:44 | 全文 | 引用 (0)
2007/01/25
冬天的公園,夏天的公園

冬天的公園,樹林間略有秋天留下的紅葉,從南方斜射的陽光沒有樹葉削去它的銳利,在樹幹上刻出秋冬時分肅然的輪廓。

冬天的大安森林公園

夏天的公園,濃蔭蔽天,鮮綠的樹葉讓陽光在樹林間繞射,餘下的碎片就灑在地上,成為用陽光積成的水池。

夏天的大安森林公園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3:09 | 全文 | 迴響 (4) | 引用 (0)
2007/01/18
對高等學校、台灣師大、師大附中的考察初探

我在閱讀台灣師範大學的相關資訊時,發現幾乎被遺忘的「台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以及台師大六十年前與兩所高中間,有點複雜的歷史。

1922 年成立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是二次大戰前日本全國的成立的舊制高等學校之一,成立之初暫時使用龍口町臺北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上課。1926 年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並遷入古亭町的校址,也就是今天台師大校本部的位置。戰後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改名台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1949年停止招生,1952年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廢校。由於廢校時間甚早,所以這所學校幾乎已被遺忘,也未名列「台北五省中」之中。不過省立台北高中和台師大間的關係倒是值得一探,而這一探,也把現在的師大附中也扯進來了。

以下先簡要敘述三校的關係:

1945:原高等學校改名台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
1946:6月,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成立;8月,省立師院校長兼任台北高中校長
1947:4月,原省立和平中學改隸省立師院,即今師大附中
1949:台北高中停止招生
1952:台北高中廢校

詳細的情況請見:台北高等學校、台灣師大、台師大附中關係年表,或文末附圖。

從以上敘述可知,1946 年到 1949 年間,有三個學年的時間,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不只由校長兼任台北高中的校長,還有一個附屬中學。這看起來很奇怪,既然省立師院在 1946 年時就已經兼管台北高中,又在同一個地點,為什麼 1947 年時還要另外向省教育廳要和平中學當附屬中學呢?何不直接讓台北高中成為附屬中學呢?而且這三個學校間奇妙的聯合關係,一直持續到 1949 年台北高中停招,1952 年廢校後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讓我不解的是,為什麼台北高中最後不是和附中合併,而是和附中共同存在三年後,最後走上停辦廢校這條路呢?

我現在還沒找到滿意的答案。目前比較可能的解釋來自 Wikipedia 的〈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條目,其中提到「籌備委員會隨後遷往台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辦公,校址也因龍口町幅員有限,改而決定將台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一切設備,逐漸移交師範學院使用。」花了三年多才將台北高中的設備移交完畢,這樣的行政效率會不會太慢了?而且這也沒有解釋 1947 年省立師院另外將和平中學納為附屬中學,疊床架屋整整三學年的事。

而檢索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後,也只從台灣省參議會的會議紀錄中找到兩筆和台北高中、省立師院有關的問答紀錄。分別是:

1. 1946年5月[1]
劉參議員闊才詢問:以臺北高中變為師範大學是事實麼?
答:省立師範學院已決定籌辦,臺北高中仍擬繼續辦理。

2. 1947年6月[2]
劉參議員闊才詢問:問:(一)臺北高中(從前之臺北高等學校)獨立繼續存在,貴見如何?
許廳長恪士答覆:答:(一)省立臺北高中,現仍繼續辦理,因與師範學院同一校舍,一時不能發展。

看起來沒有太大幫助,上面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不過 1947 年 4 月和平中學成為省立師院的附屬中學之事似乎沒有反映在 6 月的省參議會上。

我目前找答案的方向是「學生組成」和「國語推行」的這兩條線索。關於學生的部份,我懷疑當時台北高中和其他學校的學制不一樣。另外由於當時台北各中學台籍和日籍的學生相差懸殊,戰後還能維持正常的只有以台籍生為主的台北二中﹝今成功高中﹞。而一、三、四中的日籍學生則全集中到原來的第三中學﹝後改名和平中學﹞等待回國。原來以日籍生為主的學校應學生數過少,幾乎無法維持,因此1946年發生台北一中和台北二中校名互換,甚至搶校名牌的事件[3] 。由於台北高等學校原來就是以日籍生為主的學校,因此戰後學生數必然銳減。而和平中學在1947年日籍生全數回國前,已另外在省立台北商職﹝今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就在成功高中旁﹞成立分部招收「大陸來台學生200餘人(附中校史)」。這些學生在本部騰空後回到本部,也順勢成為省立師院附中的第一屆學生了。因此我猜「學生數」是六十年前合併和平中學,停辦台北高中的可能原因。我也推測「國語推行」是一個可能的原因,因為戰後初期台籍生需要花更多時間學習「國語」,造成學習上的弱勢。這會讓省立師院選擇放棄台北高中嗎?我不知道,所以只是猜測。此外,我在年表中也列出二二八事件和四六事件的時間點,因為這兩個事件可能也對台北高中的存廢有影響。不過我也沒有資料佐證這樣的推測,所以只是列出來備忘而已。

台北高等學校、台灣師大、台師大附中關係年表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upload/2007/01/NTNUtimetable-thumb.gif

[1]: 臺灣省參議會(194605)。[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教育類詢問案及書面答覆--民國三十五年五月]。《數位典藏聯合目錄》。(2007/01/17瀏覽)。
[2]: 臺灣省參議會(194706)。[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教育類詢問案--民國三十六年六月]。《數位典藏聯合目錄》。(2007/01/17瀏覽)。
[3]:「建國」、「成功」就是為解決兩校爭議而取的名字。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3:55 | 全文 | 迴響 (10) | 引用 (0)
2006/12/20
行政區重劃與大安區的大學數量

在〈大安區的學校〉的迴響中,nobody 提到:

在民國79年行政區重新劃分之前,
大安區內原本只有一所省立台北師專(現國立台北教大),
而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及技術學院(現台灣科大)本來在古亭區,
台北工專(現台北科大)本來在中山區.
我經常在想,當初重劃時為何會有這種不公平的現象.
我今天到了圖書館,把 1981 和 1987 年的地圖翻出來看,在殘破的頁面中找出 1990 年台北市行政區重劃前的大安區和古亭區地圖,發現如下:

1. 1990 年的行政區重劃中,把原本在古亭區﹝與城中區合為中正區﹞和大安區的區界調整到羅斯福路,所以台大和台科大﹝當時為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從古亭區變成大安區的轄區。不過原本台大靠後門的校地就是大安區的範圍,只是正門在古亭區,所以把台大算進古亭區。1990 年行政區重劃時,只有這兩所大學被劃進大安區。

2. 古亭區和大安區在師大附近的區界是浦城街,正好在師大文學院大樓的後面,所以整個師大本部校區不管在 1990 年重劃前還是重劃後,都在大安區內。

3. 台北科技大學在重劃時還是台北工專,不算大專院校,所以可以忽略。但大安區與中山區的區界也不在忠孝東路,所以現在的北科大不管在 1990 年重劃前還是重劃後,也都在大安區內。

4. 淡江大學台北校園、政大公企中心、清大月涵堂、國北教大一直都在大安區內。

為什麼大安區會有這麼多大學?由於現在校本部在大安區的大學中,只有台科大在 1949﹝我特別提出這一年,因為這年台灣的人口結構有重大變化﹞以後設校,所以現在大安區有很多大學的現象,可說早在 1949 年以前就決定了。追究其原因,可能和 1905 年的都市計畫中,對「本島人」和「內地人」的區隔有關。Richter 討論過這個議題,可以參考〈族群分化的城市〉和〈族群分化的城市(續章)〉。

至於大安區藍不藍?當然藍,這從投票的統計就可以很簡單地看出來,但是這和大安區是文教區恐怕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這樣的空間分布,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決定,戰後移民和投票行為都是很後面的事了。所以我認為大安區的文教區印象和泛藍優勢,只是兩個當前共同出現的現象,其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9:23 | 全文 | 迴響 (10) | 引用 (0)
2006/12/05
2006秋‧台北的台灣欒樹

九月中到九月底左右,大安森林公園的台灣欒樹開出金黃色的小花。聽說天母在十一月也有欒樹節,但那是很多年前的消息,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持續。但以今年開花的時間來看,十一月的欒樹應該早已結果,從黃色變成紅色,又變成褐色了。

CIMG8356
Flickr Set: 2006秋‧台北的欒樹

大安森林公園在夏、秋兩季都有黃花作為季節的主角,夏天時是阿勃勒,秋天時是台灣欒樹。而到了冬天,落盡樹業的蕭瑟樹枝才是主角,絕對不是那些刻意施為的花展

延伸閱讀:
台灣欒樹四季情
初秋欒樹的黃花與果實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1:44 | 全文 | 引用 (0)
2006/12/04
今天要推的東西

好久沒更新,不是沒東西寫,而是想寫的東西太複雜,不花一點時間在腦中整理就無法下筆,但當整理好後,寫的力氣也沒了。加上天天都得耗在新野,髀裡肉生,只能天天看書消磨時間。另又有兩個令人覺得度日如年的等待,惶惶終日,只怕最後一場空。

今天要推三個東西:VOFAN、艾爾摩沙、綠黨

1/60.∞ by VOFAN

剛剛在PTT聽說 VOFAN 的獨立製作動畫 "1/60.∞ ", 在Youtube看到了預告,從上傳者的ID來猜,應該是 VOFAN 自己上傳的。其實這短短一分多鐘的預告片中,最讓我注意的還是開頭那些公車站、捷運站、公車後座的景,因為這些都是在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當它們被放進藝術作品時,一種親近感便產生了。這些景應該都是在實景上放上動畫人物的吧。我竟然還想找出取景的地方,真是太無聊了。目前只知道捷運是在板南線上的某車站,公車後座可能是在大都會客運的大宇那型車上取的﹝從窗框和椅距推測﹞。VOFAN 似乎很喜歡玩弄光線和色彩,這在 Colorful Dreams 就看得出來了。但在 "1/60.∞" 中似乎稍微受限於實景,所以還沒看到非常 fantastic 的光影效果,期待在下一次的預告中有更驚人的表現。

延伸討論:2cat二次元新番捏他

艾爾摩沙: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特展

上個月初就去台灣博物館看過艾爾摩沙展覽了,只是不久便被大安區攻略戰纏身,所以沒特別為記。我覺得看這個展覽時可以把《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帶著,或是先把這本書看過。陳國棟的《台灣的山海經驗》也是可以先預習的讀物,不過我是為了打大安區攻略戰才看的。當然,如果時間夠多的話,在台灣博物館看完艾爾摩沙展覽後還可以搭捷運到淡水紅毛城,除了紅毛城裡的展覽,那裡本身就是個歷史地點。

綠黨的市議員參選人

印象中上一次綠黨參選台北市議員應該是1998年那一次,在大安文山區由彭渰雯參選。那時我當然是沒有投票權的,只能看著她高票落選。今年看到綠黨又出來,其實心裡就已經大致決定是議員選票的去向了。看了在本區參選的張宏林的想法後,我非常肯定他積極參與政治的態度,這才是有民主素養的候選人,才是堂堂正正的市議員候選人。

延伸閱讀:
請幫助我,讓綠黨後悔!
人行道 | sideway: Roots Voice | The power of silence

投給綠黨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3:48 | 全文 | 迴響 (4) | 引用 (0)
2006/09/09
國立市立兩附小又被搞混了

台北市交通局針對九月九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的活動發布了公車改道的通知,詳細改道路線放在一個 xls 檔中,其中列有每線公車的停駛站位。不過這張表中把位於公園路管制範圍內的「市立教大附小」全寫成和平東路上的「國北教大實小」了。﹝as of 2006/09/09 10:38﹞

事實上國北教大實小這個公車站現在也只剩往西的站位,往東的站位因為與原來在東翰大廈前的復興南路口站太接近﹝不到100公尺﹞,很多年前就廢除了。在還沒正式廢除前公車也大多無視這個站,因為按下車鈴時實在很難分出乘客要在哪一站下。往西的站位保留,大概是距離還夠長的關係。後來復興南路口站東移到科技大樓前,正好是復興南路口(往西)的正對面,但先前廢除的國北教大實小(往東)並沒有因此而復站。2005年8月國北教大實小改名前﹝詳見〈大安區的學校〉﹞,這個公車站叫「師院附小」,曾經是1995年的電影《熱帶魚》的外景,詳見《亞細亞とキネマと旅鴉》中的介紹。

國北教大實小的全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前身為1905年創立的大安公學校﹝初代﹞。市立教大附小的全名為「台北市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前身為1913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兩個學校的全名只差三個字,要是把「台北市立」省略成「市立」則只差一個字。因為校名太接近,兩所學校常被搞混,計程車司機常會問「是和平東路上的﹝國立﹞還是公園路上的﹝市立﹞」,免得把客人載錯地方。或許是因為常被搞混,這兩個相似的公車站在去年改名時分別用了「附小」和「實小」兩種簡稱,但想不到交通局還是搞錯了。

附帶一提,台北聯營公車中只有235662663﹝後兩者原來是235的支線﹞的行駛路線中包含這兩站,其它路線只經過兩站中的一站而已。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1:09 | 全文 | 引用 (0)
2005/11/15
可能恢復舊觀的瑠公圳

先提醒一下,這裡說的「瑠公圳」,指的是1930年代開闢,位於新生南北路下方渠道的俗稱,和郭錫瑠開闢的圳道沒有直接關聯。詳見:又名天堂之路的新生南路。上星期(2005/11/11)民生報的報導說「市府已決定讓『埋沒』地下多年的瑠公圳重見天日,首要對象是新生南路(信義路到和平東路段)的瑠公圳。」,甚至連新生北路段的瑠公圳也有可能把已屆年限的高架橋拆除後,讓這一段的瑠公圳重見天日。這個計畫聽起來不錯,雖然對交通有點影響,但是為都市景觀與行人利益犧牲一點交通,我認為這是值得支持的正確作法。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恢復新生南路二段,大安森林公園旁的瑠公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構想,以及所屬的計畫,目前能找到的資料似乎指出這是台北市都發局「綠之網」計畫的一部分。其中與新生南路有關的是「綠之網-松江路、新生南路綠軸規劃設計」。在都發局第172次主管會報中(2005/10/17),曾有人提到「七、綠之網規劃案,有無可能將瑠公圳納入恢復原貌並供植樹及加寬人行道等,請考量」之事。日前在議會的答詢可能與此議有關。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8:27 | 全文 | 迴響 (7) | 引用 (2)
2005/11/11
大安區的學校 - 額滿學校版

這是之前發布的〈大安區的學校〉的加強版,收錄大安區94學年度(2005)額滿的公立國中和國小,以及各校額滿後改分發的學校﹝原收錄的大學和高中職的資料仍然保留﹞。這應該是對家長滿有用的參考資訊,尤其是您的子女因志願校額滿而被改分發時,可以用這些資料觀察通學距離。如果我沒忘記的話,明年初夏進行下學年的分發時,我還會做一個95學年度新版本。

Google_Earth_Link.png[TW][Taipei][Schools_in_Daan][Full_in_2005].kml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1:02 | 全文 | 迴響 (2) | 引用 (2)
2005/11/09
大安區的學校

原本只是想做大安區的大專院校分布圖,後來覺得既然都開工了,就把大安區的國小、國中、高中職也一起放上去吧。合計大安區有大專院校五所,加計分部有九所;高中職8所;國中12所;國小14所。除了標出學校位置外,地標上還加上了每個學校的校名沿革。以下是 Google Earth 的 KML 文件和預覽:

Google_Earth_Link.png[TW][Taipei][Schools_in_Daan].kml (kml, 49KB)
2005/11/11 修正:之前漏了延平中學,已補上
2005/11/13 修正:遺漏新民小學,已補上,感謝 jacklo 提醒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2:54 | 全文 | 迴響 (15) | 引用 (2)
2005/10/24
又名天堂之路的新生南路

清朝乾隆年間,郭錫塯父子在台北盆地中開闢了一條水圳,其四佈的灌溉網路幾乎可以提供目前台北市範圍內所有水田灌溉。後人為感念郭錫塯父子便將圳道取名為塯公圳。而塯公圳的主幹線就是今天的新生南北路。﹝我現在對這段敘述持保留態度﹞

1933年塯公圳兩旁開闢了寬六公尺的道路,植有杜鵑、楊柳,在重要的路口有小橋供聯絡。這樣的景觀目前只有在基隆的田寮河,或是台中的柳川、綠川才找得到。可能只有在新竹護城河 [照片一] [照片二] [照片三] 略能憑弔一二。戰後,這兩旁的道路被命名為「新生南路」。1963年寬四十公尺的松江路完成。南端的新生南路也勢必要拓寬。此時塯公圳已經失去過去作為灌溉渠道的功用,轉而成為都市中的大排水溝。因此當局就著手進行新生南路的加蓋拓寬工程。1972年工程完成,新生南路成為當時台北東區最寬的一條路。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9:49 | 全文 | 迴響 (29) | 引用 (0)
2005/10/23
風雨後走進午後陽光的巷弄

九月初一場風雨後,我走進午後的巷弄。

前夜的風雨並沒有造成市區太大的損害,被打落的樹枝和散葉可能一早就被掃走了,只在和平東路新生南路口看到被吹倒的文化地圖路標。轉進大安區行政中心後的巷子,這是條沒走過的巷子,但是並不難找出方向。轉個彎,走過風雨後猶存的一叢牆上小花,還有依然茂盛的菩提樹蔭,來到長老教會的門前,我知道我已經回到熟悉的路上了。

再往前走,經過曾經被我拿來祈晴的大樓鷹架上的布捲了起來,似乎是為了防範風雨而做的準備。再走幾步有棟典雅的平房,雖然正面已經不復舊觀,側面的綠樹與屋簷仍有都市閑居的興味。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8:32 | 全文 | 引用 (0)
2005/09/22
大安森林公園與眾不同的五號出入口

根據大安森林公園的地圖,整個公園總共有十一個出入口。雖然常去的人都知道實際上不只這些,這十一個只能說是「正式」的出入口。不過五號出入口(左圖)雖然名列十一正式出入口之中,它的設計卻和其他十個不一樣。與其它典型的出入口對照,例如位於和平東路新生南路口的八號出入口(左下圖),五號出入口沒有水泥外框,只用兩旁延伸過來的矮灌木圍出半圓形的入口。典型的出入口有兩個半圓型相扣的車止,五號出入口只有一個馬蹄形車止。典型的出入口外鋪的是和人行道相同的磁磚,五號出入口的則是與公園內步道相同的紅磚。而且五號出入口外沒有專整盲人的繞路導盲磚,其它典型的都有。另一個不同點,公園裡十個典型的出入口都在對面或對角線有對稱的出入口,例如西北角的11號﹝信義路新生南路口﹞與東南角的六號﹝和平東路建國南路口﹞是對角線兩端的出入口,東側建國南路上的三號、四號分別與西側新生南路上的十號、九號對稱。而五號出入口沒有與它呼應的出入口,倒是挺孤單的。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0:21 | 全文 | 引用 (0)
2005/09/18
青田街七巷被砍的樹,兩年後

青田街七巷一間宅院裡的樹,2003年夏天時遭到過度修剪,引發了社區民眾保護老樹的行動。此事已在〈台北很美的地方 ─ 5‧青田街的樹蔭〉。下左這張照片是 2003/08/07 拍的,大約是老樹被砍後一個月的樣子。當時我想這不知道要幾十年才能重現這裡的綠蔭。不過事過兩年後,2005/08/12 經過這裡時(下右),發現兩年前被砍的樹早已發出新芽,而且已經有小樹冠了。再過幾年,這裡曾有的綠意應該能重現吧。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7:47 | 全文 | 迴響 (2) | 引用 (0)
2005/09/09
可能是最後一次去光華商場

光華商場再過幾個月就要拆除了,這是已經公告很久的事。因為光華商場對很多人來說是充滿回憶的地方,所以網路上有一些為光華商場留下紀錄的活動正在默默進行著。雖然一開始我並沒有參加,也沒有打算為它留下什麼影像紀錄,但是看到 Flickr: guanghuamarketFlickr: 光華商場 中的照片並不多,所以也興起用影像保留光華商場的事,便帶著相機去試試看。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3:45 | 全文 | 迴響 (1) | 引用 (0)
2005/08/24
溫州街口的餅攤

昨天經過溫州街口時,看見一堆人在排隊買餅,似乎是家有名的攤子。回家用 Google 查了一下,果然是有名的店,而且是會讓在國外的人懷念的台灣味。更早以前的位置是在和平東路瑞安街口(驚!)。不過我不常吃北方餅食,所以對這個攤子還真是後知後覺,竟到現在才發現。

奇摩知識>好吃的蘿蔔絲餅

CIMG0233.JPG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9:20 | 全文 | 迴響 (4) | 引用 (0)
2005/07/26
台北東區巷弄

臺北的「東區」是一個範圍模糊的地理名詞。臺北市的行政區劃中並沒有叫「東區」的行政區,而我所認知的東區,大約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仁愛路,西起復興南路,東至光復南路的狹長區域,而且不包含仁愛路、敦化南路、安和路中間的三角形區塊(i.e. 誠品敦南店)。目前這裡的行政區屬於大安區,郵遞區號請寫106,但是高度商業化的街景卻和大安區的文教區形象有點差別。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3:17 | 全文 | 引用 (1)
2005/07/14
和平東路新生南路口

和平東路新生南路口的人行天橋,朝四個方向看望去的影像。

┌─┬─┬─┐
│ │1│ │1. 新生南路二段 (北)
├─┼─┼─┤2. 和平東路一段 (西)
│2│3│4│3. 和平東路新生南路口
├─┼─┼─┤4. 和平東路二段 (東)
│ │5│ │5. 新生南路三段 (南)
└─┴─┴─┘


懶得寫太多字,先這樣吧。又,天氣陰陰的,台北已經好久沒有藍天了。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1:42 | 全文 | 迴響 (2) | 引用 (0)
2005/07/10
雨中的永康公園

晴天時,陽光從樹葉上灑下,形成光的水面。
雨天時,雨滴滑過樹葉淋下,積在水溶溶的公園。

 

延伸:台北很美的地方 ─ 2 永康公園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1:28 | 全文 | 引用 (0)
2005/06/24
公園裡,陽光穿林灑下

以前上學的路上,總是盡量想辦法從公園中高起的小山走過,而不管是從山頂還是山腰走過,都會看到山腳下一片濃密的樹林,把公園和新生南路上的喧囂隔開。有時從外面的人行道走過,隔著矮灌木叢往公園裡看,一排排的喬木和樹後面的小山把公園藏在後面,有點神秘又不可近的感覺。喬木下的濃蔭,濃蔭下的光影,似乎也是只能遠觀的風景。

這兩年沿著公園旁開了一條慢跑道,路徑從這片樹林的兩排喬木下穿過。走在慢跑道上,新生南路的人行道就在身邊,矮矮的灌木也沒隔開視線,從這兒向外看時還是有點窺看的感覺。雖然紅土鋪面讓人只能在藍天與陽光日子才能避免泥濘,但是也只有這樣的天氣從這裡走過,才能被穿過樹葉縫隙灑下的陽光淋到。有天春日將盡,趁著藍天走過有陽光穿過樹葉灑下的林蔭下,被穿過葉綠素的陽光灑了一身。將近出口時,轉身拍下這張,似乎可在光影的痕跡從身上離開後,作為今年春日的見證。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9:29 | 全文 | 引用 (0)
2004/12/25
圳道追蹤 ─ 自溫州街往北

和在山上找古道比起來,在台北市內尋訪以前的圳道輕鬆多了。可以悠悠哉哉地坐公車到出發的地點,輕輕鬆鬆地在小巷子穿梭,穿得整整齊齊如同日常生活,餓了渴了隨時有便利商店可以補給──太輕鬆了。不過尋訪圳道有時也令人 orzistic,在一些早已開發的市區,七八十年前的地圖記載的圳道早已湮滅在住宅區中,一點痕跡也沒留下。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2:27 | 全文 | 迴響 (6) | 引用 (0)
2004/12/06
圳道遺蹟

之前在〈巷子裡的小廟〉中提到了圳道,一個在台北市已經不常見的東西。現在這些圳道大多已隨都市發展而消失,不是填平就是加蓋,剩下的明渠已經不多,所以要找到一些圳道的遺跡還得費點功夫。今年夏天曾花了一些時間在古稱龍安坡,也就是今天大安區南部的地方走訪了幾個圳道遺蹟。會從這裡開始的原因是對這一帶還滿熟悉的,而且也看過一些遺蹟。另一方面是因為我走訪的地區雖然不大,但是以前曾有多條圳道經過,留下的遺蹟也多,走起來比較省力﹝夏天嘛﹞。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01:22 | 全文 | 迴響 (5) | 引用 (0)
2004/11/26
巷子裡的小廟

離開台北的舊市區,也就是戰前就已經發展成都市的地區,進入戰後才發展的市區,總是會發現一些農村的餘緒。目前的大安區有一部份古稱龍安坡的地方,以前是散落的農村,現在雖然已經成了住宅區,幾乎留不住一點農業的氣息,只有小巷內的一些小廟還標示著一點歷史的陳蹟。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3:23 | 全文 | 迴響 (21) | 引用 (0)
2004/01/04
台北很美的地方 ─ 5

青田街樹蔭

遠方是清真寺,稍近處路口的宅院,雖看不到,但樹枝已被砍去。
2003年中,社區人士因此發起了保護老樹的運動。

那,這片綠蔭,應該留的住吧。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8:35 | 全文 | 引用 (1)
2004/01/04
永康社區

永康社區,原先是以台北市最有名的小吃街,永康街為軸線,加上麗水街以及金華街的巷弄所構成的社區。日據時屬於東門町,是它東方一大片水田的集村,旁邊有台北刑務所,日後成為台北監獄的地方。

戰後原來這裡的住宅陸續改建,永康街以東多屬台北最早期的四層樓公寓,以西則是七零年代後興建的大樓,和近幾年改建的高級住宅。本區最早的社區建設是在民國七十四年時由工務局委託中原大學設計的公園巷和遊戲巷。這兩條巷子將路的主權回歸到居民的身上,表達一個理念──社區是給人生活的而不是給車子生活的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7:55 | 全文 | 引用 (0)
2004/01/04
台北很美的地方 ─ 2

永康公園

陽光從樹葉頂上灑下,只有一人在公園中,踏著陽光的水面。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7:37 | 全文 | 引用 (0)
2004/01/04
台北很美的地方 ─ 1

復興南路科技大樓站旁木棉花

四月底木棉花開花,到了五月,就變成一片片木棉,隨偶然吹起的風飄下。
要趁著早上微涼,遍地木棉時,撿一小片夾在書裡再上學最好。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17:14 | 全文 |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