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的筆記

沒什麼東西寫,只好隨便寫寫。在網路上隨便看看時發現兩個有趣的國家:

Republic / Principality of Minerva
南太平洋的小國,Wikipedia上說它原本是珊瑚礁,有人從澳洲運了一堆砂在上面堆出陸地後,就宣佈獨立為共和國了﹝好方法,筆記筆記......﹞。不過沒過多久就被隔壁的東加王國滅掉變成流亡政府了 XD。現在還有人自稱「Prince Calvin」要建立公國,真是越來越有趣了。Wiki 的最後一段說斐濟對這裡的主權有意見,這個月跑去國際海底管理局抗議。

Principality of Sealand (汐瀾公國)
名字是自己翻的,是音義皆合的翻譯。這個好像比較有名,會被拿來當國際法教材,但是建立方法一樣很天才。這裡原本是英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這在外海的人工哨站,用來警戒德軍空襲。戰後不久這裡被廢棄,直到 1967 年被一個火腿族佔下來後自立為國。現在英國除了宣示主權外好像就把它放著不管了。

以上兩個國家都是在找 Principality 的資料時順便看到的。對 Principality 產生興趣是因為在舞-乙HiME中看到「Artai Principality」,想起自己對這種類型的貴族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所以上 Wikipedia 查一下資料。可是看了還是沒增進多少認識;上面寫的都是已經知道的事啊(茶)。

說到 Artai Principality,這個國家有影射現實中的某國的嫌疑。最初步的證據是「Artai」和「Altai」用假名寫有可能寫成同一個字,而「Altai」就是課本上寫過的阿爾泰山啦。不過更進一步的證據是阿爾泰公國出身的人的名字:Nagi Dài (戴) ArtaiSergay Wáng (王)、Nina Wáng (王)、Juliet Nao Zhang (張),連漢語拼音的聲調符號都注意到了,真是細心。

﹝雖然在人名的翻譯上,有「如果前作舞-HiME中有同設定人物,從其漢字名」的傳統,不過 Sergay Wáng 的翻譯有點混亂,目前有字幕組沿用前作的「楯」(ㄕㄨㄣˇ)、也有「翁」、「元」,目前手中的版本還沒看到「王」﹞

而依照 Nao 在第六話說的,阿爾泰公國是寒冷又貧窮的國家,大公身旁也沒有乙姬,還拼命增強軍事實力,這不就是說「那一個」或「那兩個」造一堆飛彈對準鄰居,還會派躲在水裡的東東去別人的院子玩的紅色國家嗎?這樣的影射意味還真明顯啊。把這點說破會不會造成字幕組罷工呢?應該不會吧,我所處的 cluster 和他們的距離應該滿遠的。英文 Wikipedia 的 Mai-Otome 條目中有最新劇情,更新得真快啊。

不過我對舞-乙HiME沒有太大的興趣,反而還會自動開啟批判檢閱模組,所以這是沒東西看時墊檔的,現在比較有興趣的秋番是魔法少女リリカルなのはA'sRozen Maiden Traumend。原本對魔法系的動畫沒什麼興趣,但是看到高町なのは在 2005 最萌的準決賽中擊敗真紅,驚訝之餘才去找來看看;看了才發現真的很好看啊,真是太晚看到了。不過リリカルなのは裡面的魔法看起來比較像科學的力量,例如最近 Yuno 在無限書庫的樣子,我想他可以改名 Google 了。闇之書聽起來像是病毒光碟之類的東西,不過爆走了 XD。這樣非傳統的設定是因為目標觀眾和傳統魔法少女動畫的觀眾不同嗎?

目前還有兩個期待中的動畫﹝有期待才有生存的動力﹞:
かしまし~ガール・ミーツ・ガール~ ─ 2006/01
去年 Language and Gender 的一份作業問「有什麼科技上、社會上的重大改變有可能改變性別關係的現狀(空想可)」,我把幾個漫畫和電影的元素混在一起寫了 Resocialization in a Transgender Dream。因為對這個創意過剩的作業沒信心,發作業那天翹了半堂課以逃掉發作業後的討論。後來聽說他們討論得很熱烈,應該有很不錯的迴響,錯過似乎有點可惜。因為這份作業,我對這方面的題材還滿有興趣的。かしまし的漫畫目前由台灣角川代理,不知道出到第幾集了?「かしまし」的漢字是「姦」,不過日文中沒有色情的意思,而是喧嘩吵鬧的意思。這大概和性別偏見也有關係吧。

女子高生 ─ 2006/04
會讓對女校有幻想的人幻滅的作品﹝幻滅得好啊﹞。相關討論:[後知後覺無聊分享] 女子高生3~4(by 大島永遠)補入。聲優已經列出來了......主役是生天目仁美,最近動畫怎麼看都會有她呢。原作漫畫是東立代理的。

除了動畫,最近還有一個很紅的部落格,沒幾天訪客數就破百萬了。無名小站會不會抓狂呢?突然冒出這麼大的流量,這應該是站史第一次吧。一篇文章的迴響比我兩年累積的還多,不過都是沒營養的留言就是了。那個部落格我早在兩個月前就看過了,但是知名度卻到現在才衝出來,或許是因為它登上傳統媒體的緣故。這又讓人想到中時的那個大獎,雖然可以視為「摸頭吃豆腐」,但也可以從這裡開始想一個問題:新興個人媒體是不是也需要傳統媒體加持才能擴充影響力呢?還是用比較聳動的提問法:個人媒體是不是場夢

對了,明年應該會有人想惡搞候選人吧,為了您的安全﹝LKK的反彈比火星人更恐怖﹞,請先讀這篇文章:How to Blog Safely (About Work or Anything Else)

分類: 偶爾有宅氣胡思亂想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005年11月24日 09:19│[列印版]
Cite this article

本著作物依照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0 台灣」授權使用。
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著作時請註明本文的授權條款,以便您的讀者再次使用。
詳細轉載規定。簡單授權‧輕鬆使用 ,更多創用CC的資訊請見:CC Taiwan

本站/本文網址可自由轉貼,自由連結,自由使用

Citing with MLA format:
FreeLeaf. "隨便看看的筆記." :: ephemeris ::. 24 2005年11月.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560.html>.

Citing with APA format:
FreeLeaf. (2005, 11). 隨便看看的筆記 Retrieved from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560.html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mt.leafportal.org/mt-tb.cgi/1203

Check In-bound Links with Talk Digger:
In-bound Links to "隨便看看的筆記"

以下是引用本文的記錄

Comments

我覺得應該這麼說:在目前傳統媒體所能影響的人口仍然遠大於網路的新興個人媒體的環境當中,個人媒體就算在網路社群中經營得有聲有色、很有口碑(比方說:ephemeris:,哈),但網路社群的人口占全社會人口的比例目前仍然就是那麼少(是啊,台灣上網的人口多是多,但一大半都是打線上遊戲、用Yahoo Messenger的國、高中、小學生,剩下比較常在「看網站」的人口當中,也有一大半還停留在「只看幾個大的入口網站或論壇」階段,真正懂得自主獨立地廣泛閱讀各種資訊能力的人,至少首先要習慣用搜尋的方式找資料,其次那樣的人當中也要有時間和有興趣在網路上看別人寫的東西。所以七折八扣之後,真正會參與blog社群——就算只閱讀——的人口就剩不到多少了),光靠網路社群自我傳遞雖然不會很慢,但還是比不上哪一天那個個人媒體也受到傳統媒體的注意之後,一躍而成為大眾注意的焦點。

總之很簡單,人們用網路,但他們獲取資訊和新聞的方式還是傳統的;要搜尋、要網網相連找資料其實都很容易,但是他們不會用,他們仍然只等著報紙或是入口網站推薦給他們什麼話題、什麼熱門網站,然後再蜂擁過去。

更不用說台灣人在網路應用上「資訊提供率」之低落了,那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Posted by: MilchFlasche 於 2005年11月24日 10:35

補充:所以現階段,個人媒體要真的跨出網路社群,在全社會出名,總還是會有傳統媒體可以操作的空間。等到台灣人真正懂得自主性地運用網路進行閱讀,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時候,個人媒體才有希望憑內容和真材實料找到更多各自的支持者。

Posted by: MilchFlasche 於 2005年11月24日 10:41

關於「資訊提供率低落」,我之前也稍微注意到這個現象﹝我把它稱為「無力生產內容」﹞,不過我當時覺得觀察到的範圍太小,所以就沒說什麼。看起來這和「缺少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情況一樣,都是台灣整個社會上的問題。光以學生來說,如果「無力生產內容」和「缺少自主閱讀和思考」兩者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我就不期待他能交出能看的報告,或是在知識上有任何一點突破了。如果這只是一個學生的問題,那交給老師想辦法就好了,但很明顯這不只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人的問題。最近我比較悲觀,所以不期待這樣的狀況能有什麼改變;旁觀睥睨還是比動手改變簡單得多。

對了,我覺得「資訊提供率低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來就不提供,另一種則是放錯地方,這就是把有意義的資訊放在別人﹝潛在讀者﹞很難看到的地方,像是BBS和用類似phpBB等軟體架的論壇。結構洞的方法還有辦法補起來,東西放錯地方誰也救不了。

說到結構洞,昨天還看到一個有趣的東西:智邦生活館招募「網摘達人」,預定回饋10%利潤。我想這是一種把各個 cluster 拉起來的方法,應該會有正面的效果。

PS: 各 cluster 的加總是不是就是 "blog(o)sphere"?當然不是。我把 "blog(o)sphere" 視為一個 ill-defined 的名詞,也不認為 "blog" 是有明確意義而且可以深究的東西。我的用法是把 "blog" 當成一大堆形式上類似的網站的統稱而已。

Posted by: FreeLeaf 於 2005年11月24日 12:34

phpBB還算好的,也許哪一天Google還會搜尋到(對了,我開始覺得Google的index更新率是不是在哪邊開始變慢了?為什麼想找軟體的xx,卻越來越多失聯的東西?是不是因為中國實在太大、網站也太多?),至於BBS,對於尋找知識的人來說真的既沒效率(多起來就散在各種可能的標題之下,還要靠板主人工整理),也似乎毫無搜尋的可能性?(我一直想問,為什麼BBS無法被搜尋引擎index到?搜尋引擎的crawler只做http,進不了telnet嗎?)

後面說「形式上類似」,你是指以MovableType、WordPress、Blog Spot等二/三欄版式、按日期與類別做彙整這一套典範供人經營的各種blog系統/網站,這樣的「形式」嗎?

我嘛,還是傾向去找blog(產物)/blogging(活動)的一些共同新興元素,比方說按時間順序提供新的內容、主動將每篇內容分門歸類,並且通常分別為每篇文章提供人們可資回應、發言的介面(最後這一點沒有也無所謂,那樣子叫作「關閉迴響的blog」:p)等等;當然可以說「過去既有的網站也是讓經營者不斷提供新的內容;要讓大家回應的話不是也都有留言板嗎」云云,不過我總覺得blog/blogging與過去那種「架一個網站打從一開始就要有明確的目標及規劃,並且從剛開始就有基礎而全面的文件架構能夠上線;即使有更新也並不以時間軸為著眼點,而是按既有的架構充實、補強」的作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寫blog的人可以完全從零開始,一天天、一陣子,日積月累,今天寫寫這個、明天寫寫那個,不求馬上建立對某個主題全面的呈現與觀照;寫blog的人不太像有著明確寫作計畫的人,所以最後頂多能夠呈現出像時下許多青壯派學者流行的「論文集」(collection),而非「專書」(monograph)。(當然,不排除任何有野心及實踐力的blogger最後也建立了某個主題頗為全面的探討庫)所以,可以被放在同一個blog當中的內容常常只有經營者的興趣所至一個限制而已。

至於留言迴響的制度上,過去的網站經營者通常把留言板與網頁本文做出區隔,不認為是可以直接做深化關聯的東西,因此留言板是個單線、破碎的東西,就像BBS的「ask板」一樣。但後來的blog甚至是wiki,都會鼓勵人們將討論的內容直接與最初的本文擺在一起,做更有針對性的討論。

拉拉雜雜講一些覺得我所概念化的「blog/blogging」啦(我對blogging的概念化大概是把上面說的blog寫作概念再精煉化一點)。不過即使是形式上也相似於一般blog的「::ephemeris::」(有錯的話請糾正我:p),也不能避免讀者在回應的時候做這麼嚴重的跑馬就是了:p

Posted by: MilchFlasche 於 2005年11月25日 15:42

以搜尋引擎機器人抓的檔案數來算,Yahoo 的 Inktomi Slurp 抓得最多,再來才是不知名的spider、Google、應該是 Technorati 的crawl。看起來 Yahoo 是想和 Google 拼了,但是 Google 專注在搜尋的本業優勢上,或許是比較的策略。telnet 的部份就很奇怪了,從以前的 Openfind 到前一帶的 Google 網上論壇,都只能找到連線板的東西,其它地方都很難找到。現在 Google 網上論壇變得有點奇怪,用起來很不上手。

至於找低調物,還是騎驢吧 XD

關於 blog 的部份我想用一篇文章回,正在寫,不過剛剛先把另一個稍縱即逝的靈感寫下來了。

Posted by: FreeLeaf 於 2005年11月26日 13:49

寫到一半遇到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才合適的地方,大概要暫時放在一旁了。但還是簡單說一下「形式上類似的網站」是什麼。我的定義有兩條:

1. 以CMS管理的網站
以CMS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樣式﹝或說模板﹞與內容可以分開管理,程式能代為處理組版和出版。

2. 以作者為中心
作者可以是一個人、很多人、甚至是法人。判斷標準是,以主題為中心的網站,換人管理也不會有什麼不同。例如討論板換板主,主題並不會改變。以作者為中心的網站,一旦作者換人,呈現的東西就很不一樣。

Posted by: FreeLeaf 於 2005年11月27日 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