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林語料: A case study of rebus principle

剛剛發現《贛林老木》一文中幾乎所有的笑點都和「語言接觸」以及「語言形式的接觸」有關。接觸的語言是閩南語(SM)和華語(M)和文言漢語(CC),接觸的語言形式則是 spoken norm 和 written norm,合在一起就是華語和文言漢語的 written norm (= Mwr, CCwr) 接觸閩南語的 spoken norm (= SMsp)。但現代人並不知道文言漢語又怎麼讀,或者說文言漢語本來就缺少固定的 spoken norm,所以還要把華語的 spoken norm (= Msp) 考慮進來。

看過《贛林老木》的人都知道,這篇文章中的笑點都出現在從 Msp 轉換到 Mwr 或是 CCwr 時的 phonological polyvalence 上;也就是讓「讀起來」很糟糕的語句,「看起來」很典雅。其中又以 Mwr 的例子為多。這裡我假設作者其實不懂 SMwr,所以寫下來時要先將 SMsp 對應到 Msp,然後再對應到 Mwr。這個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聲調略﹞:

  (1) SMsp ─→ Msp ─→ Mwr
    [kan]   [kan]    "贛"

其實這個過程和我在〈閩南語文字化的原則與一點批評〉中引述的鄭良偉〈台語的訓用字〉一文中提到的觀察一樣:

1.語言專家傾向用「形聲」、「轉注」:選典籍內有根據的本字
2.高教育但非語言專家傾向用「訓用」:用字反應各時代的教育背景;連橫反映漢文背景;台日大辭典反映日文漢字的用法、黃春明反映國語白話文。
3. 一般大眾傾向用「假借」:較無時代差別,以發音為基礎。但前後不一定一致

上述的轉換過程,就是一般大眾使用的「假借」,用行話來說就是「rebus principle」。

如果不是隱喻的內容太糟糕,不適合正經八百的學術,不然這篇文章的語料至少有生出一篇期末報告的實力。這時是不是應該引援黑特板慣例,在文後補一個字呢?

分類: 關於語言的思考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005年10月29日 13:09│[列印版]
Cite this article

本著作物依照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0 台灣」授權使用。
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著作時請註明本文的授權條款,以便您的讀者再次使用。
詳細轉載規定。簡單授權‧輕鬆使用 ,更多創用CC的資訊請見:CC Taiwan

本站/本文網址可自由轉貼,自由連結,自由使用

Citing with MLA format:
FreeLeaf. "贛林語料: A case study of rebus principle." :: ephemeris ::. 29 2005年10月.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536.html>.

Citing with APA format:
FreeLeaf. (2005, 10). 贛林語料: A case study of rebus principle Retrieved from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536.html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mt.leafportal.org/mt-tb.cgi/1179

Check In-bound Links with Talk Digger:
In-bound Links to "贛林語料: A case study of rebus principle"

以下是引用本文的記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