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Holojigak 中「半鼻音」的一點建議

※ 這原來是在〈閩南語文字化的原則與一點批評〉中的一篇迴響,不過寫得有點長,所以摘出來獨立成篇。加入討論請至〈閩南語文字化的原則與一點批評〉。Holojigak 的網址是:http://www.holonese.org/holojigak/

關於「半鼻音」,我覺得還是有些問題。理由有三:

1. 「半鼻音」的分布
2. 阻塞音本身的性質
3. 零聲母的問題

1. 「半鼻音」的分布
我先把您觀察到的現象整理如下﹝一樣以 TLPA 表示﹞:

b + 鼻音 = m
l + 鼻音 = n
g + 鼻音 = ng

您的觀察沒錯,在閩南語中 b/m、l/n、g/ng 基本上只差在鼻音性上﹝請參考自製的閩南語辨音成分表﹞。而這些音在閩南語中的分布,目前有兩派說法:

‧互補分布派﹝丁邦新(1972)、Jerry Norman (1988)﹞
這一派認為 b/m、l/n、g/ng 呈現「互補分布」,也就是說會出現 /b, l, g/ 的地方就不會出現 /m, n, ng/,反之亦然。而分佈的規律是有 /m, n, ng/ 出現的地方,後面的元音一定有鼻化;有 /b, l, g/ 出現的地方,後面的元音一定沒有鼻化。由此可導出兩條可能的規則:

(1) /b, l, g/ → /m, n, ng/ / _ 鼻化元音
  ﹝鼻化元音前,/b, l, g/ 變成 /m, n, ng/﹞
(2) /m, n, ng/ → /b, l, g/ / _ 非鼻化元音
  ﹝非鼻化元音前,/m, n, ng/ 變成 /b, l, g/﹞

以上兩條規則用辨音成分來寫可以改寫如下:

(3) [+vc, -cont] → [+nas] / _V[+nas] ﹝導自(1)﹞
(4) [+nas] → [-nas] / _V[-nas] ﹝導自(2)﹞

﹝其實我不是很想用辨音成分來說明規則,不過大概是被行會內的大老荼毒太久,不用辨音成分反而不大會寫 XD﹞

因為漢語結構的關係,我們沒辦法從比對不同的字來判斷哪一個規則才是對的。但是與其他福建南部其它類似語言比較後,會發現其它類似語言中都沒有 (1) 的情形,只有廈門話和台灣話出現 (2) 的去鼻化現象,所以 (2) 才是正確的互補分布規則。

‧重疊分布派
這一派認為 b/m、l/n、g/ng 並沒有完全呈現互補分布,所以上述的互補規則也不適用。

要驗證這兩派的是非,目前手邊能找到最近的資料是董忠司編的《臺灣閩南語辭典》。不過這本的音標依照的 TLPA 版本與我讀到的好像不一樣,所以沒辦法確認 b/m、l/n、g/ng 是否互補。所以我在此先假設 b/m、l/n、g/ng 呈完全互補的分布,也就是依照互補派的說法。

從您對「半鼻音」的說明「v, l, q 可以有鼻音的 m, n, qn/ng, 那麼 b, p, d, t, g, k, z, c, s 應該也可以把半鼻音跟子音結合」,我想您應該是用 (3) 推出您的第一段結論﹝即使您之前不知道有這種分析法﹞,然後再把這個結論概化到所有的頭音﹝b, p, d, t, g, k, z, c, s﹞。不過上面我已經提到 (1) 是有問題的,由 (1) 導出的 (3) 當然也有問題的。而依照從比較沒問題的 (2) 導出的 (4),只有 /m, n, ng/ 這些具有鼻音性的輔音可以去掉鼻音性成為 /b, l, g/。而其它的輔音 /p, ph, t, th, k, kh, c, ch, j, s/ 因為本來就不具鼻音性,所以也不適用 (4)。

2. 阻塞音本身的性質
上面的分析是從聲韻學 (Phonology) 的角度來分析的,以下我改用音聲學 (Phonetics) 的角度來分析。Holojigak 中的半鼻音除零聲母外都和阻塞音(obstruent)成對出現,如 b/bn, p/pn, d/dn, t/tn, g/gn, k/kn, h/hn, z/zn, c/cn, s/sn。但我之前提過,可以被鼻化的是與阻塞音相對的響音(sonorant)。其實阻塞音並不能與鼻音同時出現﹝也就是同時發出﹞,這得從阻塞音和鼻音的發音原理來說明。

阻塞音的發音原理是運用口腔的器官,像是嘴唇、舌頭,造成阻塞,讓氣流無法順利出去,再藉由阻塞的變化來發出聲音。例如發ㄆ的時候,嘴唇要先閉起來造成阻塞,然後再放開讓氣流流出發出ㄆ的音。發ㄊ的時候,舌頭抵住上齒齦造成阻塞,然後放開讓氣流通過發出ㄊ的音。至於ㄎ,舌頭後面抵住口腔上面有點軟的地方造成阻塞,然後再放開發出ㄎ的音。如果要發擦音﹝如ㄙ﹞,一樣要把舌頭放在上齒齦後面,但是留一點空隙,然後讓空氣從空隙流出。因為流出時造成的不順的氣流,擦音ㄙ就發出來了﹝但請不要發成「司」,所以聲帶不要振動﹞。

與阻塞音相對的是響音,它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發響音時氣流可以順利出去。而所有輔音中,具鼻音性的一定是響音,因為發鼻音時一定要讓氣流通過鼻腔,而在正常情況下鼻腔沒有任何阻塞﹝除非鼻塞非常嚴重或是你把鼻子捏起來﹞,所以出來的音一定是響音。您可以試試ㄉ和ㄋ兩個音,這兩個音舌頭擺的位置都一樣,不過發ㄋ時有氣流從鼻子出來,發ㄉ的時候沒有﹝可以拿衛生紙或把手指沾濕放在鼻子或嘴巴前測試﹞。還可以把鼻子捏起來發ㄇ的音,聽起來會類似英語的 b,但因為氣流還是到的了鼻腔,所以不會完全一樣。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已知阻塞音和響音的差別就在氣流能不能順利離開人體,能就是響音,不能就是阻塞音。但是沒有人有辦法在阻塞氣流時同時讓氣流順利出去,所以阻塞音不能與響音同時出現,而有鼻音性的音又一定是響音,所以鼻音性也不能和阻塞音同時出現。換句話說就是阻塞音鼻化後不能繼續保有阻塞音的特性,如果阻塞音加上鼻音性,自然就變成鼻音,不會有「半鼻音」存在。在人類語言中,鼻音雖然不能和阻塞音同時出現,它們還是可以出現在彼此的隔壁。西非有一些語言有 [mb, nd] 的音,可稱為 prenasalized stop,但是發出來的時候還是會先有一小股氣流從鼻子出來,發出鼻音後才發阻塞音。雖然在此阻塞音和鼻音發出的時間已經很接近了,它們還是不能同時從人的發音器官中發出。

3. 零聲母的問題
之前 MilchFlasche 和我都有提到零聲母鼻化的問題。由於「鼻化」是在一個音上加上「鼻音性」,所以一定要有個東西讓鼻音性附上去才行。但是零聲母「本來無一物,何處附鼻音」,所以零聲母也沒辦法鼻化。不過有些零聲母的音﹝ex. 羊﹞的確有鼻化的成分,這個鼻音在哪裡?既然沒有聲母可以加上鼻音,這鼻音當然就出在韻母上面。這些加上鼻音性的韻母傳統上稱「鼻化韻」,來源 MilchFlasche 已經提過,在此不多說。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半鼻音」的設計的確有問題。其實這些帶有鼻音,卻沒有鼻音韻尾的音節,其鼻化的位置在於韻腹而不在聲母的地方。而這些鼻化後的韻母,標記它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原來沒有鼻化的韻母上加上統一的鼻化符號。TLPA 用在韻腹後加 /nn/ 表示鼻化韻,或許 Holojigak 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為韻母加上鼻化成分來表示鼻化韻。

以上兩則迴響中只提到了「半鼻音」和入聲的問題,還沒有提到標本調還是標變調的事。這方面我還在想,但基本上我比較支持標本調,以保持文字的靈活度。

當然我也很樂見 Holojigak 的出現。其實從過去到現在出現的非漢字閩南語書寫系統中,我最支持的還是像 Holojigak 這樣的諺文類文字。理由是這樣的文字既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和漢字混寫,書寫方向也可以和原來人們習慣的方法一致。不過我也希望 Holojigak 能修改得比較有系統性和符合語言運作的情況,所以才有以上對「半鼻音」和入聲的建議。

分類: 關於語言的思考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005年02月25日 15:15│[列印版]
Cite this article

本著作物依照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0 台灣」授權使用。
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著作時請註明本文的授權條款,以便您的讀者再次使用。
詳細轉載規定。簡單授權‧輕鬆使用 ,更多創用CC的資訊請見:CC Taiwan

本站/本文網址可自由轉貼,自由連結,自由使用

Citing with MLA format:
FreeLeaf. "對 Holojigak 中「半鼻音」的一點建議." :: ephemeris ::. 25 2005年02月.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303.html>.

Citing with APA format:
FreeLeaf. (2005, 2). 對 Holojigak 中「半鼻音」的一點建議 Retrieved from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303.html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mt.leafportal.org/mt-tb.cgi/946

Check In-bound Links with Talk Digger:
In-bound Links to "對 Holojigak 中「半鼻音」的一點建議"

以下是引用本文的記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