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文字的前景:比較悲觀的看法

之前在〈閩南語文字化的原則與一點批評〉一文的結尾,我說:「不過我覺得閩南語在大眾領域競爭過華語的機率接近0%,而維持小眾的使用又可能不讓對閩南語文字話投入心力的工作者滿意,這好像也是另一個困境」。所以有人問,如果把中國的閩南文學、閩南社會納入閩南語文字建構的範圍,能不能解決小眾使用的困境。以下是我的回答:

我覺得還是沒辦法,因為這不是使用人口的問題,而是功能的問題。

還是以台灣為例好了,以前閩南語的白話字﹝也就是教會羅馬字﹞可以算達到一個實用的程度。當時的白話字:

一、有刊物﹝台灣教會公報,1885~1969/03用白話字發行﹞
二、與漢文、日文有功能和使用者的區隔
三、有會讀會寫的使用者
四、更重要的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時候識漢字率不高,易學易用的白話字對漢字和日文有競爭力。

有上述四個條件才造成白話字的穩定使用,而且這個穩定的情況並不需要太多的人口就可以維持幾十年。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語言的使用人口不足千萬人,他們的文字還是有穩定的使用。不過後來因為種種人為因素,白話字的使用越來越少,連最後的據點──教會──都失去,使得現在的白話字反而變成一個需要人力投入才有機會再度回到大眾領域。

但是現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不管是洪惟仁還是鄭良偉的文字化方法,甚至白話字,都不具有二十世紀初時白話字有的四個條件﹝以下預設「有潛力」寫閩南文的人很多﹞:

一、沒有穩定的刊物
二、與華語文的功能還不知道如何區別
三、使用者不明確
四、最糟糕的問題,因教育普及和五十多年的國語運動,「可能」有能力寫閩南文的人也會華語文。這樣一來華語文和閩南文在功能上無法區別,使用者也重疊,這要怎樣形成穩定的使用習慣?

因此,我覺得閩南語文在大眾場域還是沒辦法與已佔優勢的華語文平起平坐。只能在小眾領域,如教科書、宗教、比較講求聲韻的閩南語詩,勉強取得一個比較穩定的使用。不過即使要達到小眾領域的使用,我覺得還是要很拼才有可能。

﹝簡單來說,我對閩南語文的前景比較悲觀﹞

分類: 關於語言的思考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005年02月03日 11:00│[列印版]
Cite this article

本著作物依照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0 台灣」授權使用。
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著作時請註明本文的授權條款,以便您的讀者再次使用。
詳細轉載規定。簡單授權‧輕鬆使用 ,更多創用CC的資訊請見:CC Taiwan

本站/本文網址可自由轉貼,自由連結,自由使用

Citing with MLA format:
FreeLeaf. "閩南語文字的前景:比較悲觀的看法." :: ephemeris ::. 3 2005年02月.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284.html>.

Citing with APA format:
FreeLeaf. (2005, 2). 閩南語文字的前景:比較悲觀的看法 Retrieved from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284.html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mt.leafportal.org/mt-tb.cgi/927

Check In-bound Links with Talk Digger:
In-bound Links to "閩南語文字的前景:比較悲觀的看法"

以下是引用本文的記錄

Saⁿ-phiⁿ bōe-bái ê bûn-chiuⁿ
文摘:
網站: [水汪汪部落格][Súi-tang-tang Bāng-chì]
引用時間: 2005年02月04日 09:51


Comments

《台灣教會公報》或許是「穩定的」但其它的教會刊物則沒有如此長壽。這可以解釋為白話字的人口從來都是小部分人(頂多數萬人),市場無法維持多份刊物。但這無所謂:刊物只是「上層」的現象。我們同樣可以說當今的白話字刊物(含漢羅)比以前更多元化、閱讀人口跨越宗教、階級界線。刊物「不穩定」某種程度也可能反應社會文化急速變遷,刊物不易滿足讀者的期待。

「功能和使用者的區隔」:本土基督徒大量步入中產階級,白話字不再是台灣基督徒的符號,本土基督徒缺乏維護白話字的使命感。但這世俗化的過程同時也打開了一扇門:非基督徒不再對白話字感到反感。

漢字不易學習、大部分人缺乏空閒習字、文人階級壟斷漢字、母語等於唯一語言等因素皆是早期推廣白話字的利器。除了第一項以外,其它的因素現在都不存在。不過倒是有新的因素有利於拼音字的推廣:母語能力不如以往,需要藉助拼音學習。當然這拼音未必是白話字或羅馬字。

Posted by: a-giâu 於 2005年02月04日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