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最近有些從Google來的讀者用的關鍵詞都是「湖心亭看雪」,想是學校又上到這一課,還是西湖已經大雪紛飛了呢?不過我整個網站中只在〈深秋的步調〉中引用了〈湖心亭看雪〉的一小段,或許連進來的人都有受騙的感覺吧。所以為了不讓人有受騙的感覺,下面就把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貼出來吧。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沅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粵雅堂本《陶庵夢憶》卷三)
來源:中華文化網散文欣賞


附上以前寫的一篇關於張岱的文章﹝原載於《稗筆》第八期 2000/04/06﹞:

中國非韻文類的文學自唐宋以來一直以韓柳提倡的古文為主流,其他的文類都都受到古文的壓迫,而被視為小道。但大家都知道,明朝古文的地位並不如唐宋時崇高,明初宋濂、劉基、方孝孺等人凋零後,臺閣派漸漸抬頭;明朝中葉之後前七子、後七子對於古文的主張,都是崇尚擬古的,所以才有反對絕對擬古的歸有光等人出現。

另一方面,明末的江南經濟繁榮,出現許多注重性靈的小品文作家,加上晚明以來徐渭、湯顯祖等人形成的浪漫文學及李贄、陳繼儒等人的浪漫主義思想,公安派、竟陵派以小品之柔克古文之剛,晚明小品便成為近代中國不可忽視的文學浪潮。

不過公安派重視「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寧今寧俗,不肯拾人一字」,在文章中加入許多俗字,甚至不雅的語言,被批評為「俚率」。公安之後的竟陵派則喜歡用一些奇怪、不常見的字,或是用常用字中的罕見義,來改正公安派俚俗的毛病,結果矯枉過正,使文章艱澀難懂,反而被反對派罵成妖孽了。而集晚明小品文之大成的張岱,就在1597年出生於江南山陰(紹興)的世宦之家。

張岱的祖先原居四川,所以他在〈自為墓誌銘〉中自稱「蜀人張岱」,但大多都是他為江南人。由於張岱的高祖至祖父,三代都中進士,在越州山陰一帶算是富貴人家,雖然在上一代時家道中落,可是祖父留下的家產還是足夠讓他過「好精含、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的繁華生活,直到明亡。而祖先歷代為官,所留下藏書三萬卷,使他自小就在書堆裡打轉。另外張家的格調也給了張岱很大的影響。張岱曾如此描述自己的曾祖及祖父與徐渭的一次會面,此時徐渭因殺妻下獄,張岱的曾祖父努力營救:「徐文長以殺後妻下獄,曾祖百計出之,在文長有不能知之者。……見囊盛所卓械懸壁,戲曰:『此先生無弦琴耶?』文長摩大父頂曰:『齒牙何利!』」從這裡可以知道張岱一家不是一個傳統道學的家庭,不然不會營救一位以狂名聞名於世的殺人犯,還帶著年幼的小孩探監。後來在張岱六歲時,祖父帶他到西湖玩,遇見當時的名士陳繼儒:「大父雨若翁攜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為錢塘游客,對大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指屏上《李白騎鯨圖》曰:『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余應曰:,『眉公跨鹿,錢塘縣裡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可見家庭環境與長輩在江南名士間的交遊對張岱的影響很大。

至於張岱是如何累積出創作晚明最好的文章呢?創作總是從模仿來,從他的自述中可知他從小便學習許多派別的文章。最初因位喜歡徐渭的文章,所以開始學習徐文長詩,然後因為袁宏道也喜歡徐渭(曾做《徐文長傳》),所以也學袁中郎。後來又喜歡鍾惺、譚元春的詩,所以又轉向竟陵派,不過沒有什麼成就。後來又受好友張毅儒指出他的詩風有的像徐文長,有的像鍾惺、譚元春,並認為像竟陵派的好過像徐文長的。這使他感到相當後悔,而把過去所做有徐文長風格的詩文都燒掉。然後「滌骨洗腸,非鍾、譚一字不敢置筆」刻意學竟陵派的風格。不過學了十年依然有點像又不太像。而他自己認為是因為文章還是「張岱」寫的,再怎麼學別人也是皮肉像,但文章的骨骼卻還是一派徐渭的風格。所以徐渭對於張岱的影響可以說是最大的。可是張岱最後還是從徐渭出發,融合公安、竟陵兩派的影響,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一種空靈晶映之氣,尋其筆墨又一無所有」,空靈中的生氣。

除了文學方面,張岱在史學方面也有所長。清代紀錄張岱的文字中多著墨於他的史學,並稱其「長于史學」,可見在他重要的著作《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未刊刻前是人對這位隱居山中的明朝遺民的印象是在史學方面的。而張岱說自己本來有為明朝殉國的理想,不過因為紀錄明岱史事的《石匱書》尚未完成而「苟活」至今。那《石匱書》現在在那裡呢?文獻記載浙江提學谷應泰曾聘請張岱出修撰《明史記事本末》,但張岱不去,谷應泰就用五百金像張岱買下《石匱書》,以《明史記事本末》之名梓行於世。所以今傳《明史記事本末》就是張岱的《石匱書》。不過因為文獻記載對於《明史記事本末》是否為石匱書全部的內容,或是谷應泰以《石匱書》為藍本修撰《明史記事本末》?這一點仍未明朗,有待研究。

分類: 書與閱讀與讀書的人
FreeLeaf 發表於 ephemeris│2004年12月10日 20:35│[列印版]
Cite this article

本著作物依照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0 台灣」授權使用。
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著作時請註明本文的授權條款,以便您的讀者再次使用。
詳細轉載規定。簡單授權‧輕鬆使用 ,更多創用CC的資訊請見:CC Taiwan

本站/本文網址可自由轉貼,自由連結,自由使用

Citing with MLA format:
FreeLeaf. "湖心亭看雪." :: ephemeris ::. 10 2004年12月.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239.html>.

Citing with APA format:
FreeLeaf. (2004, 12). 湖心亭看雪 Retrieved from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239.html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mt.leafportal.org/mt-tb.cgi/884

Check In-bound Links with Talk Digger:
In-bound Links to "湖心亭看雪"

以下是引用本文的記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