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巷子裡的小廟〉中提到了圳道,一個在台北市已經不常見的東西。現在這些圳道大多已隨都市發展而消失,不是填平就是加蓋,剩下的明渠已經不多,所以要找到一些圳道的遺跡還得費點功夫。今年夏天曾花了一些時間在古稱龍安坡,也就是今天大安區南部的地方走訪了幾個圳道遺蹟。會從這裡開始的原因是對這一帶還滿熟悉的,而且也看過一些遺蹟。另一方面是因為我走訪的地區雖然不大,但是以前曾有多條圳道經過,留下的遺蹟也多,走起來比較省力﹝夏天嘛﹞。
先從上游開始。在溫州街辛亥路口附近有座白靈公廟,廟的對面有一段滿有名的圳道,現在已經被社區民眾整理成可供教學的地方。最早開始注意這段圳道是從高中時的一次外拍開始。當時只記得這裡有一段圳道,所以在做專題時就跑來拍。可惜資料找得不得要領,除了一張正片外也沒什麼收獲。後來發現了《台北市誌》上附的昭和年間地圖,而整理過後的圳道旁也立了一塊牌子說這裡的圳道是分流的地方,這才知道這段圳道的始末。這條圳道往北似乎穿越白靈公廟的旁邊,從1940年代末的空照圖看來應該是流向泰順街一帶,不過終點的位置就不清楚了。
再往台大後門的方向走,在麗園大廈旁邊又有一段尚未加蓋的圳道。這一段圳道和〈巷子裡的小廟〉中提到經過敦親公園旁的圳道是同一條。裡面的水似乎不會流動,異常地臭。
龍安坡我所知的明渠只有這兩處,剩下的都已經加蓋。但是圳道加蓋後,地上還是有些特徵或遺蹟可供辨認。例如圳道與道路相交處的橋,在大安聖母宮的後面還留下一邊的欄杆﹝下圖機車旁﹞。
成功國宅附近,科技大樓站後方也有一座橋的遺蹟。不過這和上述的圳道是不一樣的支流。
除了已經不像橋的橋,有時突然高起的地面也是圳道經過的跡象。因為圳道要稍微高一點才能讓水流進田裡,所以加蓋後的圳道還是會比旁邊的地面高一點。下圖的巷子在與加蓋的圳道相交處有個小坡道,是個比較明顯的例子。
有時圳道加蓋後,土地還是歸水利會所有,這時加蓋的圳道就會像一條巷子一樣。在科技大樓後面的橋遺蹟旁就有一條這樣的怪巷子。以前經過時還看得到瑠公農田水利會掛在門上的牌子,大意是說這是私人土地不可擅入佔用云云。現在這塊牌子不見了,或許也沒人會記得這裡曾經是條圳道了吧。
在找圳道遺蹟時也有過記憶不明確,或是遺蹟不明顯的情況。像是晚晴協會﹝下圖右邊的建築﹞旁邊的鐵門,以前的地圖上標示這裡有條圳道,印象中也在協會南邊的一條巷子看過水利會的牌子,地面也稍微隆起,但總是不確定。後來問了在瑞安街賣水果的老伯,確定這個鐵門後面的巷子就是加蓋後的圳道。同樣的方法也曾用在〈舊圳道一條〉。
以上是夏天時走訪古稱龍安坡的地帶所記錄下的圳道遺蹟。最近還想到一個新的找圳道方法:地目登記。也就是說登記為水利用地的地方,若成連續條狀,或許就表示這裡曾經有圳道經過。這在台北市工務局的地理資訊系統就可以找到的資料。不過因為我還不大懂地政事務,所以可能會有誤解的地方。為求謹慎,還是先找點地政的書來看看吧。
比照一下1904年台灣堡圖和1923大日本陸軍地形圖ㄅ
Posted by: liautiamding 於 2004年12月06日 17:38日本人ㄉ地圖真ㄉ很精確, 你應該會更有收穫, 遠流有出版,
大間ㄝ圖書館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