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社區,原先是以台北市最有名的小吃街,永康街為軸線,加上麗水街以及金華街的巷弄所構成的社區。日據時屬於東門町,是它東方一大片水田的集村,旁邊有台北刑務所,日後成為台北監獄的地方。
戰後原來這裡的住宅陸續改建,永康街以東多屬台北最早期的四層樓公寓,以西則是七零年代後興建的大樓,和近幾年改建的高級住宅。本區最早的社區建設是在民國七十四年時由工務局委託中原大學設計的公園巷和遊戲巷。這兩條巷子將路的主權回歸到居民的身上,表達一個理念──社區是給人生活的而不是給車子生活的。
但在民國八十四年六月中旬,市府計劃在社區中開闢計劃道路,將有五十多株老樹將被迫遷移,而永康公園將會減少五分之二的面積。聞訊的居民在一個號召下迅速團結起來,透過聯署將執行到一半的工程攔阻下來,並透過社團及學界的支持,不僅得到政府部門「遵照民意」的承諾,更激起了社區意識的火苗,因而有「永康公園之友」這個居民自發團體。目前,「永康公園之友」已經於八十五年八月十日成立一個屬於地方的社團,永康社區發展協會也成為社區運動的主導者。永康社區就在居民的努力之下,成為台北市民心目中的模範社區。許多別具風格的小店,也融合成為永康社區的特色。而住商混合所營造的特殊氣象,正是它最炫爛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成功蛻變的契機。
走進今日的永康,你會發現,這裡有活絡、熱鬧的商店街,也有靜謐的生活小巷;有濃濃線蔭的舒適感,也有人車爭道的險象。走進永康的歷史,其實沒有太多的驚奇,但在平凡之中,你將會發現,那引人注目的,是由人們所凝聚出來的參與活動。
註:四年前(2000)寫的舊文,那時筆力尚可,現在退太多了。